排序
《老子》56_音韵_02_水海
水海按:“知者弗言,言者弗知。”两知字为韵,知属支部。为首尾韵例。钱大昕《十驾斋养新录》已指出《诗经·周南·麟之趾》即为首尾韵例(详见校笺文)。朱谦之《老子韵例》“首尾韵例”举“知...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05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室町本‘行’下有‘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2_01_校笺_10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人多以见色為明,而鲜能反照于无色之色,可谓盲矣。”
《老子》57_03_校笺_05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二本‘其然’作‘天下之然’。”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8_古棣
古棣云:“许抗生从帛书作‘忘’,今译为:‘死而不为人忘却的为长壽。’许译与老子原意不合,在义理和逻辑上都说不通。‘壽’謂人之存在,与‘夭’相对而言,‘死而不为人忘却’怎么能叫‘长壽...
《老子》12_05_校笺_06_想尔
想尔注云:“非雅音也,郑卫之声,抗诤伤人,听过神去,故聾。”
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人多伎巧,奇物滋起’。司马光‘伎’作‘利’。”按:宋刊河上公本作“伎巧”,而道藏河上公本则作“技巧”矣。
《老子》34_02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不居’,龙兴观碑次解本作‘不名有’。”水海按:焦竑本经文作“功成不名有”,而《考异》引经文作“功成不居”。
《老子》12_音韵_05_江永
江永《古韵标准》平声第一部:“聾,卢红切。《战国策》苏秦语:‘舌敝耳聾,不见成功。’《吕氏春秋》:‘何以知其聾?以其耳之聰也。’按:‘聾’字以此为正。《老子》‘五色令人目盲’四句,...
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史记·曹相国世家·集解》引‘好静’句,及《老子列传·索隐》引‘无為’二句并同此(王弼本)。《汉书·曹参传》颜注引‘我无為民自化,我好静民自正’,并无两‘而’字。《...
《老子》34_04_校笺_09_奚侗
奚侗云:“‘衣養’,猶云覆育。有覆育萬物之功,而不為之主,是自处卑下也,故云‘可名於小’。此二句(指‘衣養萬物而不為主’和‘可名於小’)与下二句相偶。各本‘可名於小’句上,误赘‘常...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7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河上作‘為大’,《大典》作‘於大矣’。”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10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辱為下’,王弼、傅奕作‘寵為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58_02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缺缺’,河上、馆本、易州作‘垂’旁,俗书也。按:‘缺’,借为映,《说文》曰:‘映,睊也。’映字次眵蔑眼昧之间,盖目有蔽垢不明之义,‘映映’与‘詧詧’对文。”
《老子》34_07_校笺_13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聖人常隐而无名,常公而不宰,終不為大也。然不為大,正所以成其大也。立天下之大本,成天下之大用,皆在此不為之中,具不為之妙,故曰‘終不為大,故能成其大’。”
《老子》13_07_校笺_08_成玄英
顾本成玄英疏云:“此答前问也。执著我身,不能忘遣,為身愁毒,即為大患。故知貴我身者与貴患不殊也。”
《老子》58_05_校笺_07_杨树达
杨树达云:“按:‘其’,豈也。”水海按:高亨亦谓“其”犹“豈”,并说“正”下脱“善”字,将经文补作“其无正善”,译为“难道没有正确和良善吗?”此备一说。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13_宋徽宗
宋徽宗注云:“圣人之御世,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而民歸之如父母,故曰執大象,天下往。阴阳和静,鬼神不扰,群生不伤,万物不夭,民虽有知,无所用之,何害之有?安则无危亡之忧,平则无险...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則可以託天下矣’,古本。一本作‘若可寄天下’。按:《庄子·在宥篇》作‘則可以託天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09_洪颐煊
洪颐煊云:“‘穢’,是‘劌’字之讹。《礼记·聘义》:‘廉而不劌’,《荀子·荣辱篇》:‘廉而不见贵者劌也’,扬子《法言》:‘廉而不劌行也。’此所引是《老子》之文。王弼本作‘廉而不劌’...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‘兮’,吕作‘乎’。”
《老子》14_01_校笺_06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《列子·天瑞篇》注引《老子》‘視之不見名曰希’,疑系异本。然以本书‘大音希聲’证之,则‘聽之不聞名曰希’,于义為长。”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04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莫若嗇’,纂徽、司马、苏、曹、叶‘如’并作‘若’。”水海按:彭耜本经文作“莫如嗇”;而彭耜著《释文》中作“莫若嗇”,据其下校文,可知应为“莫如嗇”。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1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言道之深大。人聞道之言,乃更不如樂與餌,应时感悦人心也。樂與餌则能令過客止,而道之出言,淡然无味。視之不足見,则不足以悦其目;聽之不足聞,则不足以娱其耳。若无所中然,乃...
《老子》14_05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故混’,混,户本反。”
《老子》59_03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譣河上注曰:‘是謂重積德于己也。’是河上亦作‘是謂’。今河上作‘謂之’,盖后人据别本改矣。”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19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本作“拾”(shí,是执切,上古禅纽缉部【zǐop】),收敛、收拾之谊。《广韵·缉韵》:“拾,收拾也,敛也。”则與“翕”之收敛、閉合义同。《尔雅·释诂上》:“翕,合也。”...
《老子》14_07_校笺_08_高明
高明云:“‘忽’、‘昧’二字古音亦通。‘忽’字从勿得声,与‘昧’字同為明纽物部字,乃以声叠韵,音同互假。今本用本字,帛书用借字,当从今本。”
《老子》59_07_校笺_0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柢’字,傅奕引古本云:‘柢,本也。’又引敦璞云:‘柢,謂根柢也。’河上公作‘蔕’,非经义。夫‘柢’亦是‘根’。”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05_劳健
劳健云:“‘將欲奪之’,范与《韩非子·喻老》作‘將欲取之’。范注:‘取,一作奪,非古也。’按‘翕’、‘弱’,‘張’、‘强’,‘廢’、‘奪’,‘舉’、‘與’,皆两句相间成韵,当作‘奪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