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8_04_校笺_03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此章有后人窜入之语,非尽《老子》原文。《庄子·天下篇》引老聃曰:‘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谿;知其白,守其辱,為天下谷。’此《老子》原文也。盖本以‘雌’对‘雄’,以‘辱’...
《老子》28_07_校笺_05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‘白’,昭明也;‘黑’,暗昧也;‘式’,法〔式〕也。自显明白,炫燿於人,人必挫之,良非智者。韬光晦迹,退守暗昧,不忤於物。故是德人能知白守黑利害者,可為脩学之洪范也。...
《老子》08_01_校笺_02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‘上善若水’,上善之人,如水之性。”
《老子》54_09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;帛书乙本作“吾何□知天下之然兹?以□”,前句损缺“以”字,后句损缺“此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和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“何”作“奚”,傅奕本谓“...
《老子》55_02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毒蟲虺蛇不螫’,傅奕与古本同。‘毒蟲’,蠍蠆之类。‘虺’,蝮蛇也。‘螫’,音释,蟲行毒也。”水海按:可知范所见傅奕本作“毒蟲虺蛇不螫”。
《老子》55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和曰常,知和曰明”,前句“和”前无“知”字,后句“知和”之“和”,当为“常”字之误,《甲本释文》即校改为“常”;乙本作“□□□常,知常曰明”,前句损掩“知和曰”...
《老子》56_07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王弼‘害’作‘劌’,苏灵芝书作‘穢’。《说文解字》:‘劌,利伤也。’无‘穢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其说是,《老子》古本当作“欲不欲”。“欲不欲”与“无欲”旨义虽通,但略有别。“欲不欲”从字面上讲,前“欲”,义为“要”,即与《玉篇》所谓“愿也”义通,属能愿动词。“不欲”即...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当作“亨”,帛书《老子》乙本为是。陆德明谓“烹,不当加火”,则王弼本原作“亨”,与帛书本合,后人因误本妄改“亨”作“烹”,实非《老子》本字矣。孔广森云:“按:‘亨’、‘烹’...
《老子》14_13_校笺_0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古‘能’、‘而’通用;‘以’、‘而’亦通用;故诸本或假‘以’爲‘能’也。”水海按:蒋说是也。
《老子》37_02_校笺_02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侯王’,古本作‘王侯’。”
《老子》15_05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陆希声亦无‘兮’字。张守节《史记正义》引作‘猶予若畏四鄰’。”水海按:《史记·吕后本纪》司马贞索隐引经文作“猶兮若畏四鄰”。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16_清世祖
清世祖注云:“此章借大國、小國,以喻知道之人,宜谦宜静也。為大國者,能自卑下,则可以合天下之交。其下者,譬如牝然,牝者以静而勝其牡者也。惟静惟下,而牝以勝。知道者法之,故以大國而下...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16_范应元
范应元注云:“大朴既散,人伪日生,又其次之君,道(导)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,虽畏之,而亦侮之也。苏曰:‘以政齐民,民非不畏也,然力之所不及,则侮之矣。’”
《老子》66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如此,唯“其”皆作“亓”,乙本“聖(简作圣)”作“取”。今从甲本。浙江书局刻明华亭张之象王弼本前句无“聖人之”和“也”,下句“以”后无“其”字,作“是以欲上民...
《老子》20_01_校笺_11_傅山
傅山云:“‘學’本义‘觉’,而學之鄙者无觉。··曰‘吾聊乐尧舜之道’,世儒之所谓學也。病老子者曰‘絶學’,老子之所谓‘絶’者,‘絶河’之絶也。學如江河,絶而过之,不忱没于學也,觉也...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11_陈鼓应
陈鼓应云:“‘精’,最微小的原质。《庄子·秋水篇》:‘夫精,小之微也。’‘小之微’,即是微小中最微小的。严灵峰说:‘精就是Essence;精力。它绝不是一个空洞的东西。’一般的英译本,都...
《老子》39_12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臧疏引顾欢曰:‘夫言高以下為基者’,是顾无‘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吕、林、苏、葛‘艸木’上有‘萬物’二字。开元、吕无‘之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7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天之道,败有□□□□□”,“損(简为损)”作“败”,损掩“餘而補不足”五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補。帛书乙本損掩“故天之道”四字,“損”借作“云”,《乙本释文》本...
《老子》77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,乙本作“唯又道者乎”,“有”假作“又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作“有”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本。柰卷本同《乙本释文》本。景龙本“唯”前有“其”字,无“乎”字,作“其唯有道...
《老子》46_05_校笺_12_陆希声
陆希声云:“无道之君,毒痛天下,原其所以,其恶有三:心见可欲,非理而求,故罪莫大焉;求而不已,必害於人,故禍莫大焉;欲而必得,其心俞炽,故咎莫重焉。”
《老子》78_08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吴说非是。此语正是上四语的哲理概括,他本句前有'故'字者,亦可看出一些端倪。此句表面意思即谓'正话反说'。高延第云:'受國之垢,即國君含垢也。受不祥,即万方有罪,罪在朕躬也。至...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不用籌筭’,纂微‘筭’作‘策’,司马无‘用’字,陈‘不用’作‘无’。”
《老子》29_04_校笺_10_冯达甫
冯达甫云:“故,犹‘夫’,提示之词。碑本、龙本、敦煌丁本正并作‘夫’。”
《老子》51_07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罗卷‘恃’讹为‘悵’。《周易·系辞》正义引‘為而不宰,功成不居’。成玄英《庄子·庚桑楚·疏》引‘功成弗居,長而不宰’。”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能毋以知乎”,帛书乙本作此句,即为《老子》古本。且王弼注为“能无以智乎”(“智”与“知”通),傅奕本作“能无以知乎”,则为佐证。检河上公注云:“治身者,呼...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9_成玄英
顾本成玄英疏云:“‘能知人好恶,是智也。’照达前境鉴人机性、大小、浅深,无不悉知,此是他心智。”
《老子》13_04_校笺_02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得寵荣驚者,处高位如临深危也。贵不敢骄,富不敢奢。失者,失寵处辱也;驚者,恐祸重来也。”
《老子》14_02_校笺_06_许永璋
许永璋云:“希,即四十章‘大音希声’之意。希声,即希少之声、超量感之声,亦即无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