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62页

《老子》15_13_校笺_05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‘保’、‘復’、‘服’三字同為脣音,虽可通假,然应从庄本《淮南子》作‘復’。《说文》:‘復,往来也。’段注:‘《辵部》曰:返,还也。还,復也。皆训往而仍来。’是‘復’與...
0519

《老子》67_04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各本皆夺“恒”字,今应从帛书本补。又,“保”、“寳”二字上古音同(皆为帮纽幽部)互通,然作“寳”,比“保”义胜,《老子》原本应作“寳”。又,“三寳”之“寳”,指“道”,亦可...
05115
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08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王弼作‘我獨昏昏’。”
05112

《老子》04_05_校笺_06_张煦

张煦云:“赵(孟頫)‘知’下有‘其’字。”
0516

《老子》59_06_校笺_03_韩非子

《韩非子·解老篇》云:“所谓‘有國之母’,母者,道也。道也者,生于所以有國之术,所以有國之术,故谓之‘有國之母’。夫道以与世周旋者,其建生也長,持禄也久,故曰:‘有國之母可以長久’...
0519

《老子》66_05_校笺_12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聖人恬淡无為,少私寡欲,處民之上,為君而使轻徭薄赋,无重劳也。處物之前,而為君主,遂使民歌,击壤宇内,清夷利物,弘多而无积害。”
0517

《老子》49_04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文当作“得”,“德”则是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端纽职部)。张舜徽谓“帛书甲、乙本并作‘德’”。按:“得善也”句,帛书甲、乙本“得”字皆损掩;“得信也”句,帛书甲本“得...
05115

《老子》06_01_校笺_05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谷神’,犹言虚灵也;‘不死’,犹言无极也;‘玄牝’,言其生物而不见其所以生也,謂虚灵无极。此乃生物之牝,而不见其所以生,故曰‘玄’。‘谷神’二字,傅奕云:‘幽而通也。...
05115

《老子》30_03_校笺_15_水海

水海按:古棣謂句首有“故”字,非是。此句以下言“善者果···”之义项,从语法关系和逻辑事理上来说,与上文“其事好還,師之所居,楚棘生之”之义项,并非因果关系,既非因果复句,亦非因果...
05110

《老子》32_音韵_06_本章韵读

本章节韵读:名,耕部,臣、賓、令、均,真部,耕真合韵。名,耕部,有、止、殆,之部,耕之合韵;下,鱼部,海,之部,鱼之合韵。
0519
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10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辱為下’,王弼、傅奕作‘寵為下’。”
05110

《老子》49_07_校笺_01_校堪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之在天下”,句首损掩“聖人”二字,句末无“也”字;帛书乙本作“取人之在天下也”,“”即“聖”之省形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易玄本...
0516

《老子》08_02_校笺_08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上善之行,如水之能,具在下文,皆含法喻。水性甘凉,散洒一切,被其润泽,蒙利则长,故云善利,此一能也。天下柔弱,莫过于水,平可取法,清可鉴人,乘流遇坎,与之委顺,在人所...
05110

《老子》33_05_校笺_04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知足在心,心若知足,则无贪求,虽箪食瓢飲,傲然自足,可謂富矣。”
0517

《老子》13_1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愛以身為天下,女何以寄天下”,前句同此句;从上下文义看,后句不通。帛书乙本前句同此句,后句“若”作“女”;“女”,后来写作“汝”(“女”為“汝”的古字)。《集韵...
05114

《老子》80_07_校笺_11_宋徽宗

宋徽宗注云:“耕而食,织而衣,含哺而嬉,鼓腹而游,民能已此矣。止分故甘,去华故美,不扰故安,存生故樂。居相比也,聲相聞也,而不相與往來,当是时也,无欲无求,莫之为而常自然,此之谓至...
0517
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13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‘貴’、‘高’之文,非后人据王注增改,帛书已作‘贵以高’,如果说这是踵讹袭谬,义理不通,则由来久矣。”
05114
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09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听之不闻名曰希。下章言,道之出言,淡兮其无味也,视之不足见,听之不足闻。然則无味不足听之言,乃是自然之至言也。”
05110
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四句,帛书甲本第一句“其”后误脱一“鋭(简作锐)”字;第二、三句同此;第四句作“同□□”,损掩“其塵”二字。帛书乙本第一句“鋭”假作“兑”(上古二字皆为月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为...
05111

《老子》31_13_校笺_04_焦竑

焦竑云:“古本有‘則’字。”
0517

《老子》09_音韵_04_徐梵澄

徐梵澄云:“‘室’、‘守’双声,‘驕’、‘咎’叠韵。”
05115

《老子》56_06_校笺_04_张煦

张煦云:“(‘不可得而親’)葛、吕‘不’上有‘故’字。(‘亦不可得而疏’)吕、林、赵无‘亦’字,下同。”
05114

《老子》43_音韵_02_薛蕙

薛蕙云:“‘堅’犹剛强,不曰剛曰强,变文叶韵也。”
05114

《老子》01_05_校笺_04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敦煌三本均无‘故’字及二‘以’字。”
0515

《老子》27_08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陆希声无‘者’字,下同。”
05110
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16_古棣

古棣云:“帛书甲本作‘’,乙本作‘欱’,‘欱’、‘’当是‘翕’的古异体字。河上公古本(即王羲之本)作‘惵惵’,伪河上注传本有的作‘怵怵’,有的作‘淡淡’(见陆德明《释文》)。”水海...
05115

《老子》04_01_校笺_13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说文》及《初学记》二十三引并‘之’字绝句。”
05110

《老子》52_08_校笺_07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‘谓’,今本作‘為’,以全书例之,当作‘謂’。”
0517

《老子》22_06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見’,陆德明:贤遍切。”
0507

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殺人之衆’。‘悲哀’,王弼作‘哀悲’。”
05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