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8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知足,则箪食瓢饮而自乐;知止,则功成名遂而身退。此老子复晓人曰:是故甚爱名者,则必大費精神;多藏貨者,则必重失身命。惟知足、知止而不贪名貨者,则不致污辱、危殆,可以長且...
《老子》44_02_校笺_0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世欲之人多轻身而徇名貨,贪得而不顾危亡,故老子问之曰:身與名货孰親孰多?必竟是身親于名,身重于貨也。至于名貨得而身致危亡,孰为病邪?盖因贪名貨而致身亡,必竟是身元无病而...
《老子》43_03_校笺_09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吾者,老子自称也,谓道之所以馳騁於至堅、入於无間者,惟柔弱虚通而已,岂有為哉?吾是以知无為之有益而无损也,人能体此道而虚心应物,则不言而信,不动而化,无為而成,岂无益也...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出於无有,入於无間’,‘間’,隙也。傅奕、严遵同古本。河上公本少‘出於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43_01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《淮南子》‘騁’下有‘於’字,与古本同。‘至柔’谓道之用也,‘至堅’谓物之剛者。道能运物是至柔馳聘於至堅也。”水海按: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和《道应训》引皆无“於”字,当是...
《老子》42_10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吾將以為學父’,《音辩》云:‘古本作學父,河上公作教父。’按《尚书》:‘惟斆學半’,古本并作‘學’字,则‘學’宜音‘斆’,亦教也,义同。父,始也。今并从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人之所以教我,而亦我之所以教人’,王弼、严遵同古本。河上公作‘人之所教,亦我義教之’。”按:道藏严遵本、怡兰堂刊严遵本皆作“人之所教,亦我教之”,与范氏所见本相异。诸...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严遵同古本,河上公作‘而王公以為稱’。今从古本。”按:严遵云:“衆人之所惡,而侯王之所以自名也。”严遵似作“自名”。然今存怡兰堂与道藏二严本经文皆作“而王公以名稱”。不...
《老子》42_04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古本作‘盅’,器虚也。河上公作‘冲’,虚也,和也。今从古本。形而上者谓之‘道’,形而下者谓之‘器’,盖‘器’有形也,‘道’无形也。凡有形之物皆有无形者寓其间也。故陰陽之...
《老子》41_14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严遵、王弼同古本(作‘善貸且善成’),河上公作‘善貸且成’。今从古本。‘貸’,施也。谓道虽隱于无名,然而夫唯此道,善貸施万物,而且善成之也。”按:道藏河上公本、宋河上公...
《老子》41_12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大道无象,而众象由是而见,乃象之大者也。”水海按:范氏谓“大象”为“大道”。
《老子》41_09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質真若渝’,‘質’,朴也;‘真’,实也;‘渝’,变也。真之質者,随宜应物,故如渝变。”
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建德若輸’,‘輸’,傅奕云:‘古本作輸。’引《广韵》(当为《广雅》)云‘輸,愚也’。河上公(注)作‘揄’,乃草字变‘車’为‘手’。傅奕云:‘手’字之误,动经数代,况‘...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07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德之上者,虚而能应,故如空谷。‘黔’,音辱,黑垢也。古本如此,河上公作‘辱’。白之大者,和光同尘,故如垢污。”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夷’,等也。‘纇’,古本音‘耒’,丝节也。河上作‘類’,今从古本。道之明者,微妙幽玄,故如昏昧。道之進者,不与物争,故如退缩。道之夷者,高下随宜,故如不平等也。”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1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道之明者,微妙幽玄,故如昏昧。道之进者,不与物争,故如退缩。道之夷者,高下随宜,故如不平等也。”
《老子》41_03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古本有‘而’字。聞道而大笑之者,乃下士也。下士聞道而笑者,以为虚无而笑也;又聞弱之胜刚、柔之胜强、贵以贱为本、高以下为基,皆不信而笑之也。殊不知实运于虚,有生于无,虚无...
《老子》41_05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王弼、孙登、阮咸同古本,河上公本无‘曰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1_01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古本作‘懃’,闻道而懃行不怠者,乃上士也。”
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不欲琭琭若玉,落落若石’,‘琭’,音禄,玉貌。‘若’字,河上公作‘如’,今从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39_14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是其以賤為本也,非歟’,王弼同古本。河上公作‘此非以賤為本邪,非乎’。今从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數,音朔。譽,称美也。王弼同古本。河上公作‘數車无車’。陈碧虚云:‘依古本作譽。’”
《老子》39_13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是以王侯自稱孤、寡、不榖’,榖,善也;又百榖之总名也。春秋王者多稱‘不榖’。”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王侯无以為貞,將恐蹙’,古本如此。河上公‘為貞’下有‘而貴高’三字。‘蹙’音厥,僵也。”
《老子》39_05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其致之一也’,古本如此。”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贞’,‘貞’,正也。王弼、郭云同古本。一本‘貞’作‘正’,亦后人避讳也。河上公本作‘侯王’。”
《老子》38_12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故去彼取此’,‘去’上声。”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韩非、严遵同古本。一本(上两句作‘處’,)下两句‘處’作‘居’。”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11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大丈夫,君子也。是以大丈夫處其忠信之厚,而不處其薄;處其道之實,而不處其華。盖知仁義禮其末必至于亂,不如相忘于道德也。”
《老子》38_08_校笺_10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夫’,发语之端。尽己之谓忠,以实之谓信。自失道之后,愈降愈下,人鲜能尽己以实,是忠信之薄也。忠信薄而后约之以禮,使之循规蹈矩,弗叛于道。及其末也,以文灭质,反為亂阶之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