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06_02_校笺_07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門’者,指阴阳也。以其一辟一阖、往来不穷而言也。阴阳者,以道之动静而言也。动而曰阳,动极而静曰阴。动极而静,静极复动,开阖不忒,生育无穷。‘根’者,谓天地本于此也。人...
《老子》06_01_校笺_0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谷神’,犹言虚灵也;‘不死’,犹言无极也;‘玄牝’,言其生物而不见其所以生也,謂虚灵无极。此乃生物之牝,而不见其所以生,故曰‘玄’。‘谷神’二字,傅奕云:‘幽而通也。...
《老子》05_04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《音辩》云:‘俞,羊朱切。’傅奕引《广雅》云:‘俞,益也。’《汉史》有‘民俞病困`。”
《老子》05_05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’,數,音朔。萬物之多,百姓之众,聖人不过推此一道而博爱之,岂区区言仁也?傥多言仁爱,而不能体道,则空有其言,而无实效,故多言则数窮也,不如同天地守...
《老子》05_03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囊底曰橐,竹管曰籥。冶炼之处,用籥以接囊橐之风气吹炉中之火。天地之間虚通而已,亦如竹管之接气,虚而不曲也。气来则通,气往则不积,譬彼橐风之俞动,则此籥气之俞出,炉中之物...
《老子》05_01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仁者爱之理。谓天地生育,其仁大矣。而不言仁,其于萬物,譬如结芻為狗,以祭祀。···《音辩》云:‘芻狗,束草為狗也。’”
《老子》05_02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聖人体此道以博爱,其仁亦至矣,而不言仁。其于百姓,亦如天地之于萬物,辅其自然而不言之,使养生送死无憾,不知帝力何有于我哉?”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11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人能用道以挫情欲之鋭,解事物之紛,莹心鉴而不炫其明,混浊世而不污其真,则道常湛兮,似乎或在也。”
《老子》04_01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道沖,而用之又不盈’,‘沖’,虚也,和也。谓此道虚通而用之又不盈,以其无形也。苏曰:‘夫道沖,然至无耳,然以之适众有,虽天地之大,山川之广,无所不偏,以其无形,故似不...
《老子》03_08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无不為’,傅奕、孙登同古本。河上公作‘无不治’,亦通。今存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03_03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欲’,贪也。‘亂’,紊也。《音辩》云:‘古本皆有民字。’不見有可贪之事物,则民心自然不紊亂矣。苏曰:‘見可欲,则民患于不得,而至于亂。’”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萬物作焉而不為始’,古本。王弼、杨孚同古本。‘作’者,动也。盖寂然不动、感而遂通者道也。聖人体道而立,物感而後应,故不為始也。萬物之生育运为,皆由于道,而道未尝以為己...
《老子》02_01_校笺_10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自古聖人体此道而行乎事物之间,其所以全美尽善;而人不知為美善者,盖事物莫不自然各有当行之路,故聖人循其自然之理,行而中节,不自矜伐,以為美善也。傥矜之以為美,伐之以為善...
《老子》02_02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天下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’,古本。‘已’,音以,语助。”
《老子》02_01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’,古本。‘已’,音以,语助。”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11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两者,‘常无’与‘常有’也;‘玄’者,深远而不可分别之义。盖非‘无’不能显‘有’,非‘有’不能显‘无’,‘无’与‘有’同出而異名也。以道为‘无’,则万化由之而出;以道为...
《老子》01_05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常无’绝句。‘觀’,去声,谛视也。‘妙’,微妙也。‘常’,久,自然之道,自古固存,然而无形无声,微妙难穷,故謂之‘常无’,则欲要使人以觀其微妙也。唯人也由此道而生,为...
《老子》01_01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道者,自然之理,萬物之所由也。傅奕云:‘大也,通也。’韩康伯云:‘无不通也。’‘可道’者,谓可言也。‘常’者,久也。道一而已,有体用焉,未有不得其体而知其用者也。必先体...
《老子》79_02_校笺_0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''責',求也。契之有左右者,取其符合而已。聖人執左契以合德,唯无私而已。初不欲过求於人也,又何用聚敛之徒哉?《音辩》云:'古者削木為契,右契所以責事為取契也,左契所以符合,...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''故有德司契,无德司徹'。《音辩》云:'司,主也。徹,去。上声也。'经典'徹'与撤'通。故臣之有德以化民者,聖人惟主於符合而已。臣之无德而害民者,聖人则主於去之。'
《老子》78_06_校笺_11_范应元
范应元云:''聖人言'绝句。社稷者,古者建邦立國,左社(土神)右稷(谷神)。社者,五土之神也;稷者,祈穀之所也。民以食為天,故有國必先社稷,而王者乃社稷之主也。受國之垢者,謂自行谦下...
《老子》77_09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其不欲見賢邪’,‘見’音现。‘賢’,能也。聖人法天之道,為之而不恃,功成而不處,其不欲見能於人也。傥為之而恃,功成而處,以見其能於人,岂天道也哉!”
《老子》77_06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孰能損有餘以奉天下’,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77_07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唯有道者’,古本。有道者故能如此。苏曰:‘有道者赡足万物而不辞,既以為人己愈有,既以與人己愈多。非有道者,无以堪此。’”
《老子》77_04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天之道,損有餘而補不足也’,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77_02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’,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77_03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有餘者損之,不足者補之’,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76_05_校笺_1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木强大則人共伐之。木之强大者取下,柔弱者處上,譬人之恃强自大者,自取于下,柔弱者当處于上也,盖其道自然尔。”
《老子》77_01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天之道,其猶張弓者歟’,古本。天道公平,人鲜能知,故取張弓之喻,以明之。夫張弓者,高則抑,下則舉;有餘者减,不足者補;取其相称而已。”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18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主兵者以慈則勝,若恃强而不义,則不勝也。苏曰:‘兵以义勝者,非强也。强而不义,其败必速。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