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72_01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《老子》原作‘民’,不作‘人’。原指民众而言,非指人君。马、蒋二氏之说非是。今见易玄、遂州、《道藏》李约《道德真经新注》、强思齐《道德真经玄德纂疏》等唐本‘民’字均作‘人...
《老子》39_03_校笺_04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无‘萬物得一以生’与下文‘萬物无以生將恐滅’二句对文;王弼、河上公及世传诸本皆有此二句。此乃本章经文之一大差异,其中必有一误。河上公本‘其致之’三字之注文云:...
《老子》72_03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夫唯弗猒,是以不猒’,前作‘弗猒’,后作‘不猒’,前后用词不同,谊有区分。今本前后用‘不’字,或同用‘无’字,绝非《老子》原本之旧。朱谦之云:‘……。’朱说...
《老子》62_03_校笺_10_高明
高明云:“今同帛书甲、乙本校勘,甲、乙本均作‘美言可以市,尊行可以贺人’;尤其是甲本,在‘美言可以市’之后,而有一逗。说明自古以来即如此断句,王弼等今本既无也无误;而俞、奚之说非是...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王本‘若使民常畏死’,世传本多与之同,而遂州本作‘若使人常不畏死’,敦煌辛本作‘若使常不畏死’。同一经文,一作‘常畏死’,一作‘常不畏死’,如此抵牾,其中必有一误。蒋锡昌...
《老子》78_01_校笺_14_高明
高明云:'严遵、傅奕二本作'天下莫弱於水',乃夺一'柔'字;范本作'天下莫不柔弱於水'而衍一'不'字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'天下之物莫柔弱於水',则衍'之物'二字。此文当从帛书作'天下莫柔弱於...
《老子》22_04_校笺_12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聖人執一’,今本皆作‘聖人抱一’;帛书甲、乙本‘為天下牧’,今本皆作‘為天下式’。‘執’与‘抱’虽皆有‘守’、‘持’之义,但彼此也有原則区分,‘執一’不同于...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‘明白四達,能毋以知乎’,‘以’字在此作‘用’解,犹言明白四達能不用知吗?可见王弼本作‘明白四達,能无為乎’,确如俞樾所云有误。‘明白四達’需依‘知’,与‘无為’义不相属...
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6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本‘故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’,王弼等诸本经文同此而无‘故’字。据经文内容分析,当从帛书甲本为是。按本章经文共分作三段:第一段讲生命與名、生命與财貨,何者为親...
《老子》36_03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从帛书经文分析,《韩非子·喻老》所引只前三句,即‘翕之張之’、‘弱之强之’、‘取之與之’,未引第四句‘奪之予之’,马叙伦谓引无‘廢之興之’,不确。‘取之與之’,即《史记·...
《老子》14_07_校笺_08_高明
高明云:“‘忽’、‘昧’二字古音亦通。‘忽’字从勿得声,与‘昧’字同為明纽物部字,乃以声叠韵,音同互假。今本用本字,帛书用借字,当从今本。”
《老子》20_01_校笺_07_高明
高明云:“按此句(‘绝學无憂’)经文,世传今本皆在第二十章之首。经學者考证,多认為当属第十九章之末。帛书甲、乙本皆不分章,此文上承‘少私寡欲’,下接‘唯與阿,其相去幾何’,中间无明...
《老子》10_05_校笺_11_高明
高明云:“乙本‘啓闔’,王本作‘開闔’。按:‘啓’、‘開’二字之别,系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,而改‘啓’为‘開’。”
《老子》23_03_校笺_10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乙本保存完好,与世传今本相互勘校,彼此经文差异有二:一、‘天地’二字今本重复两次,甲、乙本仅出现一次。二、甲、乙本‘孰為此’,今本多作‘孰為此者’。如王本‘孰為此者?...
《老子》81_05_校笺_03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乙本‘愈’字作‘俞’,‘與’字作‘予’,稍异。”水海按:“予”、“與”古义通,皆给予之义。《尔雅·释诂》云:“予,赐也。”郭璞注:“赐與也。”邢昺疏:“予者,授與也。...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10_高明
高明云:“‘道之物,唯恍唯忽’,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‘道之為物,惟恍惟惚’。按‘道之為物’与‘道之物’,经义有别。句中‘之’字在此有两解:一、假‘之’字為‘是’。《经传释词》:‘之,...
《老子》13_06_校笺_03_高明
高明云:“甲本‘患’字写作‘梡’,同音假借。‘何謂貴大患若身’,此亦老子自对前文‘貴大患若身’所设之疑问,‘貴’字在此為动词,犹今言‘重视’。义若何謂重视自身,犹如重视大患?经文‘...
《老子》77_04_校笺_07_高明
高明云:“与今本校勘,帛书甲本句首有‘故’字,乙本残损,世传本多同王本无此字。从文义分析,前文言‘天之道,猶张弓也’,此文乃申述‘天之道’与‘人之道’之差异,故而句首当有申事辞‘故...
《老子》14_12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甲、乙本‘執今之道’,今本皆作‘執古之道’,‘今’、‘古’一字之差,则意义迥然有别。按托古御今是儒家的思想。法家重视现实,反对托古。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:‘卫鞅曰:治世不一...
《老子》76_01_校笺_07_高明
高明云:“按‘人之生也柔弱’,‘柔弱’指人体中之筋、肉等组织而言,如五十五章‘骨筋柔弱而握固’(乙本),即此‘柔弱’之义。帛书甲本‘其死也仞堅强’,乙本‘其死也信堅强’,‘仞’或‘...
《老子》15_02_校笺_06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乙本‘微眇玄達’,今本作‘微妙玄通’,‘眇’、‘妙’二字通用,‘通’、‘達’二字义同,此当从今本。”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10_高明
高明云:“蒋氏之说虽辨,但是他设计的‘为人模范者便可为公,为公者便可为王’,此种三级递迁制度,於先秦历史无征,故难苟同。··劳氏认为‘公乃王,王乃天’之‘王’字,是‘全’的坏字;王...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16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本‘大国者下流也,天下之牝也’,言大國如自谦似水而居下,可为‘天下之牝’。‘牝’乃雌性动物之总称,《说文》云:‘畜母也。’老子将其比作始生宇宙万物之母体,称为‘玄牝’...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11_高明
高明云:“貴師愛资皆因道微德衰所至。治世以道,善恶泯灭,師資俱无,贵爱无有,聖人所重则在道行,不在師資。蒋锡昌云:‘还淳反朴,不貴師資,此乃聖人救人、物之法也。顾此法雖智,而世人则...
《老子》49_05_校笺_02_高明
高明云:“邢玄本开始无‘信者’二字,似脱漏。” 又,河上公注云:“百姓為信,聖人因而信之;百姓為不信,聖人化之使信也。百姓德化聖人為信。”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11_高明
高明云:“乙本保存完好,唯假‘命’為‘名’。与今本勘校,王弼、河上诸本均与帛书相同。按:‘不為主’与‘不知主’虽一字之差,意义迥然不同。从经义分析,‘不為主’谓至道寥廓,萬物歸之,...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11_高明
高明云:“马、奚(見‘視之不足見也’句校笺所引)二氏之说各執一词,虽各有可取,但皆不完善。今譣帛书甲、乙本,前二句作‘不足見’、‘不足聞’,后一句作‘不可既’,经文与弼注(见后文所...
《老子》32_04_校笺_04_高明
高明云:“甲本‘合’字误写作‘谷’(应作‘谷’,高明误写作‘谷’)。今本‘以降甘露’,甲、乙本均作‘以俞甘洛’。帛书组于甲本注云:‘俞,乙本同,通用本作降。俞,疑读为揄或輸。’愚以...
《老子》14_音韵_07_高明
高明云:“王本作‘惚恍’。‘惚恍’则正言‘恍惚’。二十一章‘道之為物,惟恍惟惚’,王弼注:‘恍惚,无形不系之叹。’此言‘惚恍’,為取与‘狀’、‘象’谐韵,故作‘惚恍’,颠倒读之。”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11_高明
高明云:“世传今本多同王本,衍‘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’。景龙、邢玄、庆阳、楼古、磻溪、楼正、敦煌英、顾、范、徽、邵、司马、遂州、苏、彭、焦诸本无‘焉’字,衍作‘信不足,有不信’。奚侗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