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4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经文相同,与今本之主要差别是:首句‘此三言也’,今本多作‘此三者’,或谓‘三者’。所谓‘三言’,系指前述之‘聖智’、‘仁義’、‘巧利’而言。虽说‘三言’、‘三...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13_高明
高明云:“经文主要在阐述道的作用。道之旨,主张虚静无为,无知无欲,而‘鋭’与‘紛’皆源于‘知’和‘欲’,知多而欲鋭,欲鋭而紛争。使民无欲无争,所谓‘挫其鋭,解其紛’。则从矛盾的另一...
《老子》08_02_校笺_07_高明
高明云:“甲本作‘而有静’,乙本作‘而有争’,今本作‘而不争’或‘又不争’。‘有静’、‘有争’与‘不争’,三者意义差别甚大,其中必有讹误。帛书研究组在甲本‘静’后注一‘争’字,读作...
《老子》81_05_校笺_03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乙本‘愈’字作‘俞’,‘與’字作‘予’,稍异。”水海按:“予”、“與”古义通,皆给予之义。《尔雅·释诂》云:“予,赐也。”郭璞注:“赐與也。”邢昺疏:“予者,授與也。...
《老子》67_14_校笺_06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天將建之,如以慈垣之’,甲本‘如’字写作‘女’,今本皆作‘天將救之,以慈衛之’。‘垣’与‘衛’义近,《释名·释宫室》:‘垣,援也。人可以依阻以為援衛也。’甲...
《老子》29_05_校笺_15_高明
高明云:“今本‘或歔或吹’之‘歔’字,也有作‘呴’、‘欨’、‘煦’、‘噤’者,乙本作‘熱(简作热)’,甲本作‘炅’。在此皆应假为‘嘘’字。‘嘘’字晓纽鱼部字,‘熱’為日纽月部字,‘...
《老子》10_08_校笺_06_高明
高明云:“与今本勘校,乙本共四句,王本共五句,多出‘為而不恃’一句。类似之排列句,在《老子》书中还有三处:其一,第二章甲、乙本同作‘萬物作而弗始,為而弗恃,成功而弗居也’;王本作‘...
《老子》28_04_校笺_08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知其榮,守其辱’一句在‘知其白,守其黑’之前,同今本语次颠倒。帛书甲本假‘日’為‘榮’,作‘知其日,守其辱’;乙本‘日’字误写成‘白’,作‘知其白,守其辱’...
《老子》24_07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今本‘故有道者不處’,帛书甲、乙本同作‘故有欲者弗居’。‘有道者’与‘有欲者’意义相悖,帛书研究组云:‘居,储蓄。此言惡物为人所弃,虽有贪欲之人亦不贮积。’许抗生云:‘疑...
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14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均作‘以戰則勝’,彼此用字虽不同,而意义无别。‘戰’与‘陳’、‘陣’,‘勝’与‘正’,古读音相同,义亦相近,可互为假用。‘以陳則正’即‘以戰則勝’,甲、乙本用...
《老子》34_07_校笺_14_高明
高明云:“王弼注云:‘為大於其细,图难於其易。’此采《老子》第六十三章文。按至道无為,但无术者常為无為下功夫、动脑筋,故所求而弗得。此因其意不忘於所求,尽虑而谋,反被其制,故老子谓...
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过去解此经文,皆把‘為无為,事无事,味无味’视为三个并列的动宾结构的短句,即所谓‘為所无為,事所无事,味所无味’。果真如此,则同下文‘大小多少,報怨以德’语谊全不相应,故...
《老子》60_02_校笺_11_高明
高明云:“乙本‘以道立天下’,当从王本作‘莅天下’。傅本作‘涖天下’,赵孟頫作‘蒞天下’,意义相同。按:‘莅’、‘涖’均见《玉篇》,如云:‘莅,力至切,临也。与涖同。’《诗经·小雅...
《老子》80_01_校笺_13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本‘使十百人之器勿用’,乙本作‘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’,王本作‘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’。从文义分析,三者皆有夺字,均非全文。河上本作‘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’,过去俞樾谓...
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10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吾得而殺之’,傅本与之同,其他传本皆作‘吾得執而殺之’,多一‘執’字。按‘得’字本有执、捕之谊,《史记·秦本纪》:‘初,缪公亡善马,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...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14_高明
高明云:“甲本‘木强則恒’,乙本作‘木强則競’;王本作‘木强則兵’;世传今本多同傅奕本作‘木强則共’,唯黄茂材《老子解》作‘木强則折’……自黄茂材根据《列子》改订此文为‘木强則折’...
《老子》32_04_校笺_04_高明
高明云:“甲本‘合’字误写作‘谷’(应作‘谷’,高明误写作‘谷’)。今本‘以降甘露’,甲、乙本均作‘以俞甘洛’。帛书组于甲本注云:‘俞,乙本同,通用本作降。俞,疑读为揄或輸。’愚以...
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15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尋尋呵不可名也,復歸於无物’,乙本假‘命’字为‘名’。今本‘尋尋’二字作‘繩繩’,傅奕本及诸宋本‘繩繩’下多有‘兮’字,王弼本捝此字。‘尋尋’、‘繩繩’同音...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11_高明
高明云:“乙本‘或唑’二字,犹今本‘或吹’。‘唑’、‘吹’二字古為双声叠韵,音同互假。在此当从易氏作‘或嘘或吹’。甲本有六字残损,参譣王本,其中包括‘或强或羸’一句;乙本虽保存完好...
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10_高明
高明云:“王弼注(见前引文)以‘智慧’与‘巧伪’解释‘伎巧’,并以‘智慧’与‘巧伪’并列,合称‘智巧’。河上公注(见后文引)谓‘多知伎巧’。古‘知’、‘智’二字通用,‘知巧’即‘智...
《老子》52_04_校笺_13_高明
高明云:“俞、孙、奚三氏之说皆通,尤以奚侗举‘兑為口’引申為人之耳目鼻口,谓‘塞兑、閉門,使民无知无欲,可以不劳而理’,更切《老子》经义。帛书甲本作‘塞其’,‘閎’字也写作‘悶’。...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12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本‘中有請吔’,乙本作‘其中有請呵’,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‘其中有精’。从本节经文分析,下文既言‘其中有信’,上文似当作‘其中有情’,前后句型一律。可见帛书甲本前句夺...
《老子》45_01_校笺_08_高明
高明云:“《德经》第四十一章‘大方无隅,大器免成,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’,凡事成‘大’者其义相反,这是老子以无为观察事物的辩证逻辑。此言‘大成若缺’与‘大盈若盅’,‘成’与‘缺’意义...
《老子》39_05_校笺_11_高明
高明云:“景龙碑作‘其致之’,与王本同,朱谦之《老子校释》遗漏。”
《老子》62_02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善人之也葆’,‘葆’字今本作‘寳’(引者按:或‘實’)。‘葆’从玉,葆省声,乃‘寳’字别构。‘葆’、‘寶’通用,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‘珍寶’,《项羽本纪》...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第四句帛书甲、乙本‘將欲奪之,必固(当为‘古’,为‘姑’之假)予之’,今本‘予’字作‘與’。虽‘與’、‘予’二字义同,兹因前文假‘與’字为‘舉’,此当从帛书作‘予’字为是...
《老子》31_03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今本第二十四章云:‘曰馀食赘行,物或惡之,故有道者不處。’帛书甲、乙本同作‘曰馀食赘行,物或惡之,故有欲者弗居’。今本‘有道者’,帛书两處皆作‘有欲者’。‘有欲’二字与‘...
《老子》15_02_校笺_06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乙本‘微眇玄達’,今本作‘微妙玄通’,‘眇’、‘妙’二字通用,‘通’、‘達’二字义同,此当从今本。”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06_高明
高明云:“与今本校勘,世传本均较帛书多出四字,即句首‘此’字、‘出’后‘而’字与‘謂’后‘之玄’二字,读作‘此两者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門’。彼此经义虽无原则差异,...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10_高明
高明云:“‘道之物,唯恍唯忽’,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‘道之為物,惟恍惟惚’。按‘道之為物’与‘道之物’,经义有别。句中‘之’字在此有两解:一、假‘之’字為‘是’。《经传释词》:‘之,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