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上公共52篇

《老子》38_02_校笺_02_河上公

河上公注:“下德···德不及上德,故言下德也。不失德者,其德可见,其功可称也。以有名号及其身,故无德也。”
0289

《老子》38_04_校笺_03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上仁谓行仁之君,其仁无上,故言上仁也。為之者,為仁恩也。功成事立,无以执為。”
03012

《老子》38_06_校笺_11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谓上禮之君,其禮无上,故言‘上禮’。‘為之’者,言为禮制度,序威仪也。‘而莫之應’,言禮华盛实衰,饰伪烦多,动则离道,不可應也。‘則攘臂而仍之’,言禮烦多不可應,上下...
0479

《老子》38_09_校笺_10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‘前識者,道之華’,不知而言知为前識。此人失道之实,得道之華。‘而愚之始’,言前識之人,愚暗之倡始也。”
03713

《老子》38_12_校笺_04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去彼華薄,取此厚實。”
03012
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16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言侯王当屈己以下人,汲汲求贤,不可但欲贵高于人无已时,將恐颠蹙失其位。”
0367

《老子》41_02_校笺_02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中士聞道,治身以长存,治国以太平,欣然而存之。退见财色荣誉,惑于情欲,而复亡之也。”
0415

《老子》41_04_校笺_03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不為下士所笑,不足以名為道。”
04614
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2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‘道生一’,道始所生者,一也。”
02813

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3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一生阴与阳也。阴阳生和、清、浊三气,分为天、地、人也。天、地、人共生萬物也。天施地化,人长养之。”
0369
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12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孤寡不轂(当为‘穀’),而王公以為稱者,处谦卑、法空虚和柔也。”
0266

《老子》44_03_校笺_08_河上公

河上公云:“甚愛色,费精神;甚愛财,遇祸患。所愛者少,所費者多,故言‘大费’。生多藏于府库,死多藏于丘墓。生有攻劫之忧,死有掘冢探柩之患。”
05511

《老子》48_05_校笺_09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‘取’,治也。治天下常當以无事,不當烦劳也。”
03112

《老子》53_01_校笺_02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‘介’,大也。老子疾时王不行大道,故设此言:使我介然有知于政事,我则行于大道,躬行无为之化。”
0478

《老子》54_01_校笺_10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建,立也。善以道立身立国者,不可得引而拔之也。善以道抱精神者,终不可拔引解脱也。”
04613

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02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‘祥’,长也。言益生欲自生,日以长大。”
0336

《老子》56_05_校笺_02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‘玄’,天也。人能行此上事,是謂与天同道也。”
04012

《老子》58_04_校笺_03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‘禍’、‘福’更相生,谁能知其穷極时也。”
02310

《老子》58_06_校笺_02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‘奇’,诈也。人君不正,下虽正,復化上為诈也。善人皆復化上為訞祥也。”
0418

《老子》58_09_校笺_02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聖人行方正者,欲以率下,不以割截人也。聖人行廉清,欲以化民,不以伤害民也。今则不然,正己以害人也。肆,申也。聖人虽直,曲己从人,不自申也。聖人虽有独见之明,常如暗昧,...
0389

《老子》59_06_校笺_04_河上公

河上公注曰:“國、身同也。母,道也。人能保身中之道,使精气不劳,五神不苦,则可以長久。”
03414

《老子》60_05_校笺_07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鬼与聖人俱两不相傷也。夫两不相傷,则人得治于阳,鬼得治于阴;人得全其性命,鬼得保其精神,故德交歸焉。”
03812

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02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因成循故,无所造作。不预设备,除烦省事也。深思远虑,味道意也。”
0445

《老子》64_05_校笺_04_河上公

河上公云:“欲有所為,当於未有萌芽之时,豫塞其端也。治身治国,当於未亂之时,豫闭其门也。”
0499

《老子》64_09_校笺_04_河上公

河上公云:“有為於事,废於自然;有為於义,废於仁慈;有為於色,废於精神也。執利遇患,執道全身。坚持不得,推让反还。”
02313

《老子》66_04_校笺_07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‘欲先民’,欲在民之前也。‘必以身後之’,先人而後己也。”
05215

《老子》67_06_校笺_06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以慈仁,故能勇于忠孝也。”
0349

《老子》67_09_校笺_10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今世人舍其慈仁,但为勇武也”。
04810

《老子》73_02_校笺_08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‘此两者’,谓敢与不敢也。‘或利或害’,活身为利,殺身为害。”
02513

《老子》73_05_校笺_10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天所網罗恢恢甚大,虽踈远,司察人之善惡,无有所失。”
023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