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8_01_校笺_01_校勘
以上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其他诸本及《黄帝内经·太素》卷二《顺养篇》杨上善注文、《周易集解·乾九家易》、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所引并同乙本。
《老子》38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,只余末一“德”字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其他诸本以及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引皆同乙本。
《老子》38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缺“為而”两字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、道藏傅奕本、范应元本、楼古本“无以”作“无不”,谓“上德无為,而无不為”;《韩非子·解老》与之同,唯“不為”后有“也”...
《老子》38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而无”两字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同帛书乙本。其他诸本皆同帛书乙本,惟句尾皆无“也”字。
《老子》38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如此,今从甲本。乙本“上義”误作“上德”。帛书《乙本释文》注云:“‘德’字用朱涂过,乃书误改写,而改写之字后又脱落。各本皆作‘義’字,今据以改正。”傅奕本“上義”误...
《老子》38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作“上禮□□□□□□□,□攘臂而乃之”,损掩“為之而莫之應也,則”八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“乃”為“扔”之假借(“乃”,上古泥母之部;“扔”,日母蒸部。据章太炎“...
《老子》38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四句,帛书甲本衍“失道矣”三字;“失義而后禮”句,“失”和“后禮”三字损掩。帛书乙本,“故失道而后德”句同,而“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義,失義而后禮”三句中的“后”,皆作“句”,实...
《老子》38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缺“夫禮者,忠信之薄也”八字,帛书乙本“薄”假作“泊”(两字皆為并母铎部),“亂”省作“”。严遵本、吕知常本等本无“夫”字,无两“也”字,作“禮者,忠信之薄,而亂...
《老子》38_09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前識者”三字损掩,帛书乙本如此,今从乙本。严遵本“識(简作识)”作“職(简作职)”,无两“也”字,“首”作“始”,谓“前職者,道之華,而愚之始”。陆希声本“識(简...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以大丈夫居亓厚,而不居亓泊”,乙本作“是以大丈夫居□□□居亓泊”。甲、乙本对照,乙本则缺“亓厚不”三字,句中无“而”字。甲、乙本中的“泊”,为“薄”之假借。亓...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居亓實,不居亓華”。乙本如此,唯“其”作“亓”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所引,两“居”字,皆作“處(简作处)”,句中无“而”字。严遵本、顾欢本、傅奕本、李息斋本、范应元...
《老子》38_1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彼”假作“皮”,乙本“彼”假作“罷(简作罢)”,“彼”、“取”之间有一“而”字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所引、严遵本无“故”字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与诸今本皆同此。
《老子》39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损缺“地得一以寧”的“一”字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诸唐宋元明清人本皆同帛书乙本。
《老子》39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无“之”字。今从甲本。其他诸本并同甲本。“昔”,王弼注为“始也”,河上公注为“往也”。两说皆通。“一”,约有五种解释,下面分别例举。 其一,释为“道”。成玄...
《老子》39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中的“靈(简作灵)”、“谷”,帛书甲本分别作“需”和“浴”;乙本同甲本。按:《说文》云:“霝,雨零也,从雨,口口口象形。”又云:“靈,靈巫也,从巫,需声。”雨落为“霝”,巫人...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侯□□□而以為正”,损掩“王得一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无“正”前“天下”二字。帛书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傅奕本、王羲之本、范应元本、白玉蟾本等本“侯王”作“...
《老子》39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其”作“亓”;帛书乙本作“亓至也”,无“之”字。今从甲本。葛玄序文本“至”作“致”,无“之”字,“致”后有“一也”,谓“其致一也”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...
《老子》39_06_校笺_01_校勘
此文,帛书甲本作“胃天毋已清,將恐□”;帛书乙本作“胃天毋已清,將恐蓮”。“胃”为“謂(简作谓)”的借字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物部)。银雀山汉墓竹简《孙膑兵法·威王问篇》云:“是胃大得...
《老子》39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胃地毋□□將恐□”,损掩“毋”后“已寧”和“空”后“發(简作发)”三个字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毋,其他各本以及《太平御览》三十六所引通作“无”(或“無”)。已,除...
《老子》39_08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胃神毋已需□恐歇”,损掩“將(简作将)”字;乙本作“神毋□□□恐歇”,缺损“已靈將”三字。“已”,从甲本校补,“靈將”,据王弼、傅奕本校补。毋,其他各本通作“无”...
《老子》39_09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胃浴毋已盈將將恐渴”,误重一“將”字。帛书乙本作“谷毋已□將渴”,损掩“盈”字,“將”下脱一“恐”字。毋,其他诸本通作“无”(或“無”)。已,除河上公本之外,其他...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胃侯王毋已貴□□□□□”,损缺“以高將恐蹶”五个字。乙本把“蹶”假作“欮”,其他文字同此。傅奕本“侯王”作“王侯”,“毋已貴以高”作“无以為貞而貴高”,“蹶”作“...
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帛书乙本无“而”字。今从甲本。严遵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御注三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邵若愚本、苏辙本、陈...
《老子》39_1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必高矣,而以下為至”;乙本作“必高矣,而以下為坛”。因帛书本常以“亓”为“其”,故“基”写作“至”或者“坛”,今据王弼本校为“基”。严遵本、王弼本、唐玄宗注本、唐...
《老子》39_1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謂(简作谓)”借为“胃”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物部),“胃”后损缺一字,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补为“曰”;“穀”,简作“橐”。帛书乙本同此句,唯“謂(简作谓)”借作“胃...
《老子》39_1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此亓賤□□與,非□”,“之本”两字损掩,“也”字亦损掩。帛书乙本同此句,唯“其”作“亓”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句首有“唯”字,“此其”作“斯以”,“之本”作“為本”,...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致數與无與”;乙本作“故至數輿无輿”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“至”作“造”,无“數”字,第一“輿”字后有“於”字,谓“故造輿於无輿”。河上公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景龙...
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故不欲□□若玉,硌□□□”,“不欲”后损掩“禄禄”二字,“硌”后损掩“硌若石”三字。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硌(luò),左旁残,仅存上划,据乙本释。”帛书...
《老子》41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;乙本作“上□□道,堇能行之”,损缺“士聞”两字,据通行本校补;“堇”,为“勤”的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文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。傅奕本“勤能”...
《老子》41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其他诸本皆同此二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