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勘

《老子》39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中的“靈(简作灵)”、“谷”,帛书甲本分别作“需”和“浴”;乙本同甲本。按:《说文》云:“霝,雨零也,从雨,口口口象形。”又云:“靈,靈巫也,从巫,需声。”雨落为“霝”,巫人...
0387

《老子》55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同;帛书乙本作“骨筋弱柔而握固”。今从甲本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羲之本、御注本、赵孟頫本“筋”字皆作“筋”,谓之“骨弱筋柔而握固”;邵若愚本“筋”作“觔”,谓“骨弱觔柔而...
0437

《老子》38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如此,今从甲本。乙本“上義”误作“上德”。帛书《乙本释文》注云:“‘德’字用朱涂过,乃书误改写,而改写之字后又脱落。各本皆作‘義’字,今据以改正。”傅奕本“上義”误...
02411

《老子》16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语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之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彭耜本无“也”字,作“知常,明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邢玄本、御注三本、遂州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傅奕本等诸唐人本...
0357

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三句,帛书甲本损掩;帛书乙本损缺“萬物”二字,今据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等本校补。
0457

《老子》49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帛书甲本作“以百□之心為□”,损掩“姓”字和“心”字,甲本释文已校补;乙本“姓”假作“省”(上古二字皆为心纽耕部)。今从甲本释文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傅...
0487

《老子》74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夫伐大匠斲者,則□不傷亓手矣”,“代”假作“伐”(上古“代”为职部,“伐”为月部。职部【et】和月部【at】,主要元音相近,韵尾相同,可以旁转,职月合韵。故“代”可...
0317

《老子》24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景龙本、御注本、馆本、遂州本、(唐)李荣本皆无“者”字,作“自矜不長”。其他通行本皆同此句。
0397

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所以不□”,句首损掩“知止”二字,句末损掩“殆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(宋)李荣本、林志坚本“止”作“之”,谓“知之所以不殆...
0477

《老子》67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语,帛书甲本作“□,故能廣”,损掩“儉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作“檢,敢能廣”,“儉”借作“檢”,“故”假借作“敢”(上古二字皆为見母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乙...
0397

《老子》16_08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语,帛书甲本同,《甲本释文》校“”为“妄”;乙本作“不知常,芒”,《乙本释文》校“芒”为“妄”。今从帛书甲本。今通行本皆无“”字,作“不知常”,“妄作,凶”之“妄”,则歸下句。
0387
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聖(简作圣)”假作“聲(简作声)”(上古二字皆为书纽耕部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正。乙本“聖(简作圣)”省作“职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正。想尔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敦煌丁...
0547

《老子》75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三句,帛书甲本“其”作“亓”,“税”借作“说”(二字皆从“兑”取声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正;帛书乙本“其”亦作“亓”,“税”则借作“跷”(《龙龛手鉴》谓“”为“羊拙反”,《字汇补·...
0367

《老子》28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為天下,恒德乃□”,前句脱“浴”字(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浴’字脱重文号,据乙本补。”),后句损掩“足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皆已校补。许抗生、高明引甲本误作“為天...
0467

《老子》04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潚呵始萬物之宗”,“淵(简作渊)”形误作“潚”;“兮”,“凡通行本兮(xī)字,甲、乙本皆作呵”(《甲本释文》校注)。按:作“呵”非《老子》原字,战国之前著作如《...
0397

《老子》80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小邦寡民,使十百人之器毋用”,前句“寡”省作“寡”,后句无“有”字和“而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乙本作‘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’,通行本亦皆有‘有’、‘而’二字...
0347

《老子》01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如此,今从帛书本。其他诸本第一处“萬物”作“天地”。各本无“也”字(下句同)。“之”字(包括下句“之”字),景龙本、御注本、遂州本、敦煌甲本、(唐)李荣本皆无,...
0307

《老子》31_11_校笺_01_校勘

以上三句,前句“偏”,甲本假作“便”(上古“偏”為真部,“便”為元部,真元旁转而合韵,二字同韵,此為叠韵通假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后两句同此。乙本第一句与第三句皆同此,第二句“上...
0377

《老子》02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作“夫唯居”,此“居”前误脱一“弗”字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帛书乙本。道藏河上公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(唐)李荣本、强思齐...
0497

《老子》20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;帛书乙本“诃”作“呵”。今从甲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索洞玄本、顾欢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遂州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虞世南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陆希...
0277

《老子》41_12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;帛书乙本作“天象无刑”,“天”乃“大”的误写,“刑”则“形”之聲借。今据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、御注本校改。
0237

《老子》54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全损;帛书乙本作“脩之國,亓德乃夆”,“邦”作“國”,“丰”作“夆”。据帛书甲本下文“以邦觀邦”推断,甲本此处第一句,应作“修之邦”(“修”字据甲本上文“修之□”推...
0357

《老子》16_10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语,帛书甲本皆同之。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《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》本、广明本“常”下有“曰”字,作“知常曰容”。其他诸今存本皆同帛书甲、乙本。
0317

《老子》52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本。傅奕本“以為”前有“可”字,谓“天下有始,可以為天下母”。其他诸本皆无“可”字,同帛书本。
0307

《老子》01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此。今从帛书本。其他诸本皆无句末“也”字。“无名萬物之始也,有名萬物之母也”,古来有两种标读法:一、“无名,萬物之始也;有名,萬物之母也。”河上公、成玄英、陈...
0247

《老子》28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三句,帛书甲本前句作“知其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知其’下,乙本有‘白’字,通行本同,此脱。”后两句同此。乙本同此三句,唯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直作“其”。今从《乙本释...
0387

《老子》71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此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景福本、敦煌庚本、敦煌辛本、敦煌壬本、邢玄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杜...
0327
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01_校勘

二此句,帛书甲本“全”作“金”,“正”作“定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乙本前句同,后句“枉”假作“汪”(上古二字皆为影纽阳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...
0267

《老子》65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损掩后句“反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其他文字同此;帛书乙本损掩后句“與(简作与)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,“反矣”作“反也”。今两本合校,得此二句。遂州本无“玄”...
0467
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语,帛书甲本“謬(简作谬)”作“攸”;乙本同此二语,唯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景福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...
028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