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亓出也塑遠,亓□□□”,“塑”,塑同彌(见《玉篇》),下句损掩“知塑少”三字,今据王弼本校补。帛书乙本作“亓出篁遠者,其知□”,“篁”当为“彌”的假借(二字皆从...
《老子》47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并同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“出”后无“於”字,“以”前有“可”字,作“不出户,可以知天下”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“以”前有“可”字,作“不出於户,可以知天下”。严遵...
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仅留“恒足矣”一句,前句全损;帛书乙本仅留句末“足矣”二字,其他皆损。“故知足之足”,今据王弼本、景龙本、傅奕本校补。其他本“恒”皆作“常”。严遵本、敦煌己本、杜光...
《老子》46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同;帛书乙本无“於”字,今从甲本。王弼本、张之象本皆无此句。陈鼓应也误掉此句。《韩诗外传》卷九引“可”作“多”,谓“罪莫大於多欲”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...
《老子》46_0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禍(简作祸)”作“旤”;乙本仅存一“禍”字,余皆损掩。其他诸本同此句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、《韩诗外传》卷九、《经典释文》引并同此。马叙伦云:“按吴此句在‘咎莫大’句下...
《老子》46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全部损掩。今从甲本。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憯(cǎn)字左旁残损,今据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、《喻老》、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引及范应元《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》等书...
《老子》46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却”字;帛书乙本作“□□□道,却走馬□糞”,前句损掩“天下有”三字,后句损掩“以”字。今两本互校,得此两句。傅奕本“糞(简作粪)”作“播”,谓“天下有道,却走...
《老子》46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前句作“无道”,无“天下”二字,后句同此。今从甲本。罗卷本“戎”误作“我”,谓“天下无道,我馬生於郊”。传世诸本同此二句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句尾有“矣”字,...
《老子》45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清静”作“請靚”,“請”為“清”的借字,《老子甲本释文》即校為“清”,“靓”为“静”之假借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。帛书乙本全部损掩。今从《甲本释文》。严遵本“清静”作...
《老子》45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趮勝寒”,乙本作“趮朕寒”。“趮”为“燥”字之假借(二字皆属宵部)。“朕”【dǐem】,定纽、侵部;“勝(简作胜)”【cǐen】,书纽、蒸部。上古定母和书母都属舌音,侵...
《老子》45_06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靓勝炅”,乙本损掩。靓,与“静”、“靖”音同。洪兴祖《楚辞补注》注《九辩》“靚杪秋之遥夜兮”云:“靓,音静。”聂石樵《楚辞新注》云:“靓,读為靖,……《文选·思玄...
《老子》45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大赢如纳”,有脱文;帛书乙本仅残留第二句末尾一“絀”字。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通行本作‘大辯若訥’。疑此处有脱文,原文当作‘大赢如絀,大辯如訥’。炳(nu...
《老子》45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只残留“巧如拙”三字,余尽损掩。今从甲本。罗卷本“直”形误作“真”,两“如”字作“若”,“詘”作“屈”,谓“大真若屈,大巧若拙”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...
《老子》45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“其”作“亓”,“弊”作“幣”(为“弊”的假借);帛书乙本全部损掩。宋刊河上公本、《音注河上公老子道德经》本、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和S三九二六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本...
《老子》45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大盈若盐,亓用不窕”,“盅”作“”,“其”作“亓”,“窘”作“窕”。“盘”即“盅”之古异体,《甲本释文》则校为“冲”,高明就校正为“盅”,今从;“”即“窘”的异...
《老子》44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只残留第一句句首的“甚”字、第二句句末的“亡”字,余皆损掩;帛书乙本全部损掩;今据河上公本校补。李约本“甚愛”前有“故”字,作“故甚愛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”。严遵本、...
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全部损掩。今从甲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傅奕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强思齐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邵若愚本、...
《老子》44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仅残留“名與”二字,余皆损掩。今从甲本。“亲”,后来写作“親”,今又简化为“亲”。景龙本两“孰”字假作“熟”。其他诸本与《韩诗外传》卷九所引并同此。
《老子》44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损掩。今从甲本。景龙本“孰”作“熟”,谓“得與亡熟病?”李道纯本、张嗣成本“亡”作“失”,谓“得與失孰病?”其他诸本与《韩诗外传》引并同帛书甲本。
《老子》43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语,帛书甲本作“不□□教,无為之益”,损掩“言之”二字,今据王弼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校补;帛书乙本只残留语首一“不”字,余尽损掩。其他诸本并同此两语句。
《老子》43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天”字损掩,据王弼本、傅奕本校补;帛书乙本只残留句末一“矣”字,余全损掩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敦煌己本、遂州本、楼正...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同。乙本只残余“无間”二字。今从甲本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、白玉蟾本“无有”前有“出於”二字,作“出於无有,入于无間”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易玄本、遂州本、成...
《老子》43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五是以知无為□□益也”,“五”為“吾”的假借(上古二字皆為疑纽鱼部),“之有”二字损缺,据王弼本、傅奕本校补;帛书乙本作“吾是以□□□□□□也”,只残留“吾是以”...
《老子》43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天下之至柔,□甹於天下之致堅”,损掩一“馳(简作驰)”字,“甹”为73德篇校笺译评“聘(简作骋)”的借字(上古二字皆为耕部)或省写,“致”为“至”之借字(上古二字皆...
《老子》42_09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梁”作“良”,“良”则为“梁”的同音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来纽阳部);帛书乙本损掩。其他诸本无“故”字,“得”下有“其”,作“强梁者不得其死”。傅奕本“强”作“彊”。
《老子》42_10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我□以為學父”,损掩“將(简作将)”字,“學”即“斅”的省文。乙本作“吾將以□□父”,损掩“為學”二字。两本合校,得此句。敦煌己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“斅父”作“學...
《老子》42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勿或败之□□,□之而散”,“勿”为“物”之假借,“散”为“损(简作损)”之或体(古汉字形旁“手”可与“支”互用,如“扶”《说文》古文写作,“播”古文写作,皆可证...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人□□□,夕議而教人”,“夕”为“亦”的假借(二字皆为铎部字,属叠韵通假),损掩三字为“之所教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全损。今从《甲本释文》。傅奕本无...
《老子》42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天下之所惡,唯孤、寡、不”,“人”作“天下”,“”即“穀”的假借或省写;帛书乙本作“人之所亞,□□寡、不”,“亞”为“恶”的假借,“唯孤”二字损缺,“棠”为“穀...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损掩“名也”二字。今从甲本。敦煌己本“公”作“侯”,句尾无“也”字,谓“而王侯以自名”,近同于帛书甲本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“公”亦作“侯”,“名”作“稱(简作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