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勘

《老子》32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三句,帛书甲本作“始制有□,□□□有,夫□□□□”,第一句损掩“名”字,第二句损掩“名亦既”三字,第三句损掩“亦將知止”四字,《甲本释文》皆已校补。乙本同此三句;今从乙本。张松如...
05414
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侯□□□而以為正”,损掩“王得一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无“正”前“天下”二字。帛书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傅奕本、王羲之本、范应元本、白玉蟾本等本“侯王”作“...
0505

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三句,帛书甲本损掩;帛书乙本损缺“萬物”二字,今据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等本校补。
0477

《老子》47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前句帛书甲本“闚”作“規(简作规)”,乃同音假借,乙本作“不規於□□知天道”,“規(規的异体)”亦为“闚”的借字,“牖以”两字损掩。严遵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道藏河上公本、王羲...
05711

《老子》54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;帛书乙本作“脩之身,亓德乃真”,“修”作“脩”,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本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、景龙本、范应元本、赵孟頫本“修”作...
0329

《老子》57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□盗賊□□”,损掩前句的“法物兹章而”五字和后句的“多有”二字;乙本仅损前句的“法”一字和后句的“多有”二字。今据河上公本校补。帛书《老子甲、乙本释文》...
04012

《老子》62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“葆”作“葆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为“寶(简作宝)”。按:《说文》无“葆”字,而有“葆(bǎo)”字,疑“葆”即“葆”之异体字,“葆”有“寶”义,“葆”通‘寶’,《史记·...
0478

《老子》65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如此;帛书乙本二处“邦”字作“國(简作国)”。《甲、乙本释文》皆校“以知(zhì,知羲切)”為“以智”。今从甲本。张松如云:“帛书‘治’字讹作‘知’,据今本改。”按:...
0409

《老子》67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语,帛书甲本全损,帛书乙本“慈”假作“兹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作“慈”,其他文字全同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本。严遵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林希逸本、释德清本、薛蕙本、张之象本及《韩...
04014

《老子》72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去被取此”,“彼”借作“被”(上古两字皆为歌部,可通假),无“而”字。帛书乙本作“故去罷而取此”,“彼”假作“罷”(上古两字皆为歌部,可假借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...
0456

《老子》78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'□□□□,□勝强',前句损四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为'故柔勝剛',后句损一字,校补为'弱'。帛书乙本作'水之朕剛也,弱之朕强也','柔'作'水',《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''水',...
0275

《老子》03_08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全损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“治”作“為”,谓“則无不為矣”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易玄本、景福本、敦煌甲本、遂州本、虞世南本、李约...
0345

《老子》10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“蓝”作“監”,“毋”后有“有”字。今从甲本。其他诸本“脩”作“滌(简作涤)”,“藍”作“覽(简作览)”,“毋”作“无”。宋刊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景龙本、易玄...
0445

《老子》14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“名”作“命”。今从甲本。今诸通行本皆无“而”字,“弗”作“不”,无“名”后“之”字,謂“聽之不聞名曰希”。
0546

《老子》16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语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之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彭耜本无“也”字,作“知常,明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邢玄本、御注三本、遂州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傅奕本等诸唐人本...
0357
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纍呵如□□□”,“呵”为“兮”之时译,损缺“无所歸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作“纍呵怡无所歸”,“呵”为“兮”之时译。“怡”为“似”之假借(二字上古皆为邪母...
0296

《老子》22_08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馆本“弗矜”作“不自矝”,“矝”字误,无“能”字,谓“不自矜,故長”。吕惠卿本“弗矜”作“不自欽”,无“能”字,謂“不自欽,故長”...
0299

《老子》27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无纁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御注本、楼正本、唐玄宗疏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苏辙本、邵若愚本、...
02415

《老子》30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景龙本“毋”作“不”,“已”作“以”,无“居”字,谓“果而不得以”。其他诸本“毋”亦作“不”,亦无“居”字,谓“果而不得已”。
0536
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语,帛书甲本无“而”字,作“死不忘者,壽也”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景福本、《意林》本、《治要》本、室町旧钞本、《中都四子》本“忘”皆作“妄”,无“也”字,謂“死而不妄者,壽”。...
053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