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2_10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作“古□□□□□□□語才”,损掩“之所謂曲全者,幾”七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帛书乙本“謂(简作谓)”假作“胃”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物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正。(宋)...
《老子》34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遂事而弗名有也”,句首损缺“成功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作“成功遂□□弗名有也”,“遂”后损缺“事而”二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二本合校即得此句。道...
《老子》69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,乙本“有”借作“又”。今从甲本。傅奕本同帛书甲本。范应元本“兵”后有“者”字,作“用兵者有言曰”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景福本、遂...
《老子》70_06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(唯帛书乙本“聖”省写或假作“取”),今从帛书本。《甲、乙本释文》本并皆校改“(huái)”作“懷”,其他诸本皆作“懷”。马叙伦云:“按:‘懷’,当作‘裹’。《...
《老子》13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謂龍辱若驚”,“胃”為“謂”之音假或省写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乙本作“是胃弄辱若驚”,“胃”為“謂”之假借,“弄”為“寵(简作宠)”之假借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订。...
《老子》37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通行本皆作“道常无為而无不為”。
《老子》39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胃地毋□□將恐□”,损掩“毋”后“已寧”和“空”后“發(简作发)”三个字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毋,其他各本以及《太平御览》三十六所引通作“无”(或“無”)。已,除...
《老子》47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句首的“弗”字和句末的“成”字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宋刊河上公本、赵孟頫本“弗為”作“无為”,作“无為而成”。其他诸本作“不為而成”。
《老子》26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雖(简作虽)”假作“唯”(上古二字皆為微部),“則昭”二字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二句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...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此。今从帛书本。傅奕本“希”作“稀”。其他诸本皆同帛书甲、乙本。
《老子》25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獨立□□□”,损掩“而不垓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為“而不改”;乙本作“獨立而不孩”,“孩”当為“垓”之假借(二字皆以“亥”為声符,上古当皆為之部字),《乙本释文...
《老子》53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,后句损掩“劍(简作剑)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二句。今从乙本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虞世南本、景龙本、罗卷本、李约本、吕知常本、张之象本...
《老子》65_08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至大順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道藏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景龙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敦煌辛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强思齐本、陆希声本、李约本、...
《老子》21_08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父”作“仪”(為“父”的异体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作“父”;帛书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想尔本、索洞玄本、遂州本、馆本此句作“以閲終甫”。其他诸通行本皆作“以閲衆甫”。
《老子》28_09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德不貣,復歸於无極”,“德”前“恒”字脱(高明把原文写為“恒德不貣”,有疏忽之处),当补。乙本前句作“恒德不貸”,“貸”為“忒”的假借,后句同此。今诸通行本皆无...
《老子》56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损掩前句“知者”二字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两“弗”字皆作“不”,前句、后句的句末皆有“也”字,作“知者不言也,言者不知也”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...
《老子》69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莫於於无适,无适斤亡吾吾葆矣”,“禍(简作祸)”假作“”(“禍”、“”皆从“咼”声),“大”假作“於”(上古“大”為定纽月部,“於”為影纽鱼部。月部【at】和铎部...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皆同此,唯“謂”假作“胃”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物部)。《甲本释文》云:“‘謂’,指旨趣。通行本此二句作‘此两者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’。”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私”字损掩,“與(简作与)”假作“舆”(上古二字皆为馀纽鱼部);乙本“與(简作与)”亦假作“舆”。道藏河上公本、景龙本无“不”字,无“與(简作与)”字,作“以其无私...
《老子》38_1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彼”假作“皮”,乙本“彼”假作“罷(简作罢)”,“彼”、“取”之间有一“而”字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所引、严遵本无“故”字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与诸今本皆同此。
《老子》67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夫唯□,故不宵”,前句损文,当为“大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为“大”;“宵”则与“肖”通(上古二字皆为心纽宵部)。帛书乙本作“夫唯不宵,故能大”,“宵”通“肖”,...
《老子》58_0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,帛书乙本同此,唯“其”作“亓”。景龙碑本“孰”假作“熟”,谓“熟知其極”。其他诸本皆同帛书乙本。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若民恒是死,則而為者”,前句“使民”作“若民”,无“且”字,“是”為“畏”的误写,或“恒是”下捝一“畏”字;后句“而”前衍一“則”字,无“畸”字。《甲本释文》校...
《老子》11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其无□□之用□”。《甲本释文》校补為:“當其无有,車之用也。”乙本作“当亓无有車之用也”。《乙本释文》校点為:“当其无有,車之用也。”许抗生、高明则以“當其无...
《老子》07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私”字损掩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想尔本、索洞玄本、遂州本、成玄英本“私”作“尸”,全句作“故能成其尸”。其他诸通行本皆同帛书乙本。
《老子》36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此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景龙本此二句作“將欲癈之,必固興之”。其他诸通行本皆作“將欲廢之,必固興之”。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仅残留“天”字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遂州本“天”字无,作“下之物生於有”。严遵本、成玄英本“下”作“地”,谓“天地之物生於有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虞世南本、景...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善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景龙本无“者”字,“瑕”作“瘕”,“適”作“讁”,謂“善言无瘕讁”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御注本、邢玄本、张之...
《老子》42_10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我□以為學父”,损掩“將(简作将)”字,“學”即“斅”的省文。乙本作“吾將以□□父”,损掩“為學”二字。两本合校,得此句。敦煌己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“斅父”作“學...
《老子》66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如此,唯“其”皆作“亓”,乙本“聖(简作圣)”作“取”。今从甲本。浙江书局刻明华亭张之象王弼本前句无“聖人之”和“也”,下句“以”后无“其”字,作“是以欲上民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