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1_06_校笺_09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室因虚其中,故有室之用。人知室之可以安身,不知室之非虚其中,焉可以容物。”
《老子》64_10_校笺_10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聖人不作於意,不生於心,因物付物,顺其自然。物之得全於聖人者,咸若其性,咸遂其生,周应无穷,随宜处妙,惟其无為,故无敗矣。随事处事,合乎当然,事之得成於聖人者,上下安其...
《老子》22_06_校笺_07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聖人不自見者,因物而見物,因事而見事,故能穷其义理之精微,究其兴亡之征应,上能察于天文,下能察于地理,中能参于人事,古今之变,秩然而明,幽显之机,洞然而見。是谓真見,其...
《老子》76_05_校笺_14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堅强者,过剛易折,生气已尽,故坠于下;而居于下者,自然之理也。柔弱者,软嫩滋息,生气方旺,故升于上;而居上者,亦自然之理也。”
《老子》34_06_校笺_13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正是言聖人之道,广大悉备之义。聖人者,大道之用也。大道者,聖人之体也。聖人与大道為体用,是何如其大也。”
《老子》13_08_校笺_13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以虚静恬淡自牧,忘乎貴爱,此身之心,其累身大患之事,安肯為之也哉?”
《老子》67_05_校笺_08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太上之慈,视天下如一家,视万民如一身,天下共入于陶成之内,万物咸遂其生成之泽,是慈之量也。太上之儉,以无為而节天下之有為,以无欲而化天下之有欲,天下归于儉,则奢侈之风不...
《老子》22_07_校笺_06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聖人不自伐其功者,乃是功歸于天下也,是以天下未有不歸功于聖人者也。”
《老子》02_02_校笺_09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只此皆知两字,其惡其不善,便从此处有之矣。大道之妙,美者贵乎藏,善者贵乎隐。不知美之為美、善之為善,惟独自然,惟独无為。以皆知之美而為美,则暴于外,而未必有公物之实,焉...
《老子》34_07_校笺_13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聖人常隐而无名,常公而不宰,終不為大也。然不為大,正所以成其大也。立天下之大本,成天下之大用,皆在此不為之中,具不為之妙,故曰‘終不為大,故能成其大’。”
《老子》16_04_校笺_08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萬物形殊质异,芸芸而不齐者众多,虽是生之无已,要必各歸其根。根即生物之源,立物之本。”
《老子》67_09_校笺_12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舍其慈,且勇,即是不慈之勇。不慈之勇,谓之强梁之勇也。”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13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聖人與天地为一体,與万物為一身曲成而不遗,爱育而不弃,何争之有?所以天下之人,與聖人合其德,與聖人合其心,闻风者诚服,沐德者心悦,乌得有争者。”
《老子》02_06_校笺_10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因聖人不肯自處自任其事,以虚心应物,忘名忘相,无我无人,不见有為之迹,不立教化之名,故曰不居。聖人之心,虽然不居,其功终亦不可得而去者,盖以道德高于天下,天下后世未尝不...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12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大象之道,非世味可比。出之于口,淡乎其无味。然无味之味,其味虽淡,具先天之造化,明太极之本体,亘古亘今,其味不变。人能知此淡中之味,则大象在吾心,道味在吾口。”
《老子》16_05_校笺_11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歸之於虚静,萬物同復於命。萬物不静、不能復命。”
《老子》67_10_校笺_05_宋常星
宋常星说:“舍其儉,且廣,即是不儉之廣也。不儉之廣,谓之虚大之廣。”
《老子》23_04_校笺_08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天地之道,本是自然,飄風驟雨者,虽是天地之為,发泄太甚,非自然之道。然聚散不常,气回力尽之时,未有不反於晴明者。天地尚且不能长久,人事之不自然者,岂能长久乎?”
《老子》03_02_校笺_07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凡世间一切所貴重者,皆為難得之貨。為上者若有貴爱之心,為下者必起贪得之妄。贪之不得,未有不為盗者也。”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16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若能執大象而用之,其用则不可既矣。大则极于无际,而无不通;细则极于无伦,而无不贯。前乎上古,后乎万世,而无不彻;位天地,育万物,无所不至,无处不有;能用,则如其量之不可...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9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亘古常存,悠久无穷者,道也。若我之身,与道为一,则我一道也,道一我也,道之中,本无可危,又安有危於我者乎?没身不殆,不亦宜乎?”
《老子》67_11_校笺_06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舍其後,且先,即是争先之先。争先之先,谓之自高之先也。”
《老子》27_08_校笺_15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善人者,备兹五善之人也。”
《老子》03_05_校笺_08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虚心者,譬如不自見,不自是,不自伐,不自矜。所以聖人之心,虚靈明妙,荡荡空空,不曾有一物所系。少有纤毫尘垢,即為魔境,便不是虚心之妙矣。实腹者,譬如神清气足,理备道全。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24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起於未然之时,谓之將欲;定於已然之事,谓之必固。此非圣人將欲也,亦非大道將欲也,气数之升沉,自当如此矣。將欲之机,虽不可知,必固之事,虽不可見;发之於外,用之於事,未有...
《老子》20_11_校笺_14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衆人之心,常怀不足,终日营营於功名富贵,逐逐於荣华得失,即已无不遂意,而贪之不已,惟求有餘。我獨若遺,遺者,遺弃其求餘之心,守其知足之念也。功名不能乱其志,利禄不能惑其...
《老子》68_01_校笺_11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两军对敌,而轻出于怒,必有轻用其锋,而致败者,此不善戰也。善戰者,不以力屈人,而能以德屈人,何尝用怒,而人自不能勝。”
《老子》27_09_校笺_07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善人视不善者,愈加警惕,愈加黾勉,惟恐抵于不善,则鉴戒之心,即为资助之有益。”
《老子》04_02_校笺_14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‘淵’者,深广莫测之义。‘宗’者,根宗也。大道之本体,涵养萬物而不匮;大道之妙用,冲和萬物而不遗。其理幽深,不可以心思而得;其道隐妙,不能以言议而知。是故物物全彰,头头...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10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观天地之道,春夏则为强,秋冬则为弱。观老少之理,年少则为强,年老则为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