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3_08_校笺_13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以虚静恬淡自牧,忘乎貴爱,此身之心,其累身大患之事,安肯為之也哉?”
《老子》22_05_校笺_09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聖人不自是者,因物之是而是之,因事之是而是之,因理之是而是之,因道之是而是之,其是之所以然者,合于道,合于德,合于理,合于性,合于天,合于人。”
《老子》63_04_校笺_12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難事必先自容易之时,作之可也。”“大事必始从细小之时,為之可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16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若昏者,收敛视听,有如不明之貌也。察察者,私智泛用,窥探细微之谓也。”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12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无事者,不劳民力,不贵难得之货,不纵可欲之情。私念所起谓之欲。樸者,心之浑厚。以无欲修之于己,即以无欲教之于民。”
《老子》04_02_校笺_14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‘淵’者,深广莫测之义。‘宗’者,根宗也。大道之本体,涵养萬物而不匮;大道之妙用,冲和萬物而不遗。其理幽深,不可以心思而得;其道隐妙,不能以言议而知。是故物物全彰,头头...
《老子》75_04_校笺_15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求生者,反至於死;厚生者,反至輕生;则知生之不必貴也。虚静恬淡,寂寞无為,是不貴生也。”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13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聖人與天地为一体,與万物為一身曲成而不遗,爱育而不弃,何争之有?所以天下之人,與聖人合其德,與聖人合其心,闻风者诚服,沐德者心悦,乌得有争者。”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12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大象之道,非世味可比。出之于口,淡乎其无味。然无味之味,其味虽淡,具先天之造化,明太极之本体,亘古亘今,其味不变。人能知此淡中之味,则大象在吾心,道味在吾口。”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13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生天生地,生人生物,为造化之根宗,故曰道。不变不迁,不坏不灭,有一定之理,故曰常。至神至妙,莫可名状,故曰无名。”
《老子》11_06_校笺_09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室因虚其中,故有室之用。人知室之可以安身,不知室之非虚其中,焉可以容物。”
《老子》67_09_校笺_12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舍其慈,且勇,即是不慈之勇。不慈之勇,谓之强梁之勇也。”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18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萬物之质不一,草木之形虽殊,然非柔脆不生。气至而滋息,故柔脆。柔脆者,生气也。凡物之初生,必柔弱、必脆嫩。枯槁者必死。气反游散,故枯槁。枯槁者,死气也。凡物之衰老者,必...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20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‘昭昭’者,聪明外露,谋虑多端之谓也。”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24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起於未然之时,谓之將欲;定於已然之事,谓之必固。此非圣人將欲也,亦非大道將欲也,气数之升沉,自当如此矣。將欲之机,虽不可知,必固之事,虽不可見;发之於外,用之於事,未有...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20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聖人以曲自养,不居功,不伐善,不好高,不自大,不以取聖于人為心,不以自私于己立念,家国天下,身心性命,未有不保全者也。夷险祸辱之来,是非顺受,不争不辩,此便是枉之义。聖...
《老子》34_06_校笺_13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正是言聖人之道,广大悉备之义。聖人者,大道之用也。大道者,聖人之体也。聖人与大道為体用,是何如其大也。”
《老子》16_04_校笺_08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萬物形殊质异,芸芸而不齐者众多,虽是生之无已,要必各歸其根。根即生物之源,立物之本。”
《老子》22_07_校笺_06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聖人不自伐其功者,乃是功歸于天下也,是以天下未有不歸功于聖人者也。”
《老子》64_10_校笺_10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聖人不作於意,不生於心,因物付物,顺其自然。物之得全於聖人者,咸若其性,咸遂其生,周应无穷,随宜处妙,惟其无為,故无敗矣。随事处事,合乎当然,事之得成於聖人者,上下安其...
《老子》27_09_校笺_07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善人视不善者,愈加警惕,愈加黾勉,惟恐抵于不善,则鉴戒之心,即为资助之有益。”
《老子》76_03_校笺_11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由人与萬物与草木看来,其理皆同,其气皆同。故凡堅而不柔,强而不弱者,必至遇剛易折,其气易散,皆是死之徒也。凡柔而能和,弱而不猛者,必能持久不坏,其气不散,皆是生之徒也。...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10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观天地之道,春夏则为强,秋冬则为弱。观老少之理,年少则为强,年老则为弱。”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8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居止安住之地,謂之所。人能得其所,如鱼得水,似鸟歸巢,动静合宜,身心快樂,此即是止于至善之地也。渐渐进修,可以同天地而不巧,岂非长久乎!”
《老子》03_02_校笺_07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凡世间一切所貴重者,皆為難得之貨。為上者若有貴爱之心,為下者必起贪得之妄。贪之不得,未有不為盗者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