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海

《老子》28_05_校笺_03_水海

水海按:景龙本作“得”則為“德”字之借,非《老子》本字也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足,止也。人能為天下谷,則德乃常止於己。”
0519

《老子》28_06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樸”。作“朴”,当為假借字(上古二字皆為滂纽屋部),《广韵·觉部》:“朴,同樸。”《庄子·山木篇》:“其民愚而朴。”今“朴”為“樸”的简化字。作“撲”或“...
05015

《老子》28_03_校笺_04_水海

水海按:“婴兒”,即“赤子”,比喻最真朴者。此两句谓恒常的自然德性不会離开,就可回歸到像婴兒般的柔软真朴而富有生命力的境界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德常在,不復離於己,当復歸志如婴兒,...
0447
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14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谿”。《说文》无“溪”字,而有“谿”字,則《说文》“溪”作“谿”。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云:“涧谿沼沚之毛;”杜注:“谿,亦涧也。”陆德明释文云:“谿,苦兮反...
0258

《老子》28_02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古棣、高明之说為是。《老子》行文,逻辑严谨,表义简赅,常使用“递转推衍句法”,诚如高明所举之例,又如第二十五章:“字之曰道,强為之名曰大,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”等。这类...
02712

《老子》27_12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张舜徽说非是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眇要”。“眇(miào)”,微小、微妙之义。《说文·目部》:“眇,一目小也。”沈涛《说文古本考》:“《易经·履卦》释文引作‘小目’,盖古本作‘...
04615

《老子》27_音韵_06_水海

水海按:“善行者无勶迹;善言者无瑕適;善數者不以檮菥;善閉者无關籥而不可啓也;善結者无纁約而不可解也。”迹【tsǐěk】、適【těk】,锡部;菥,《改拼四声篇海》引《龙龛手鉴》谓为“之...
04512

《老子》27_10_校笺_04_水海

水海按:马氏、朱氏之说非是。今譣帛书本,作“不貴其師,不愛其资”,正与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同,证明《老子》故本在战国秦汉即如此,有“不”字。再者,联系下文,是说“不贵其師,不愛其资”...
0546
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作“知”。帛书本和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即作“知”。“知(zhì)”,后来写作“智”,智慧、聪明之谊。《集韵》:“智,或作‘知’。”徐灏《说文解字注笺·矢部》:“知,...
0469

《老子》27_08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无“者”字。帛书乙本作“故善人,善人之師”,则为《老子》故本。河上公本于“故善人”(与下文“不善人”)后有“者”字,说明汉时作注者已增“者”字,王弼本、傅奕本...
03015
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譣帛书本作“物无棄财,是胃(謂)曳明”,“物无棄财”与上句“而无棄物”衔接,无“常善救物”句,《文子·自然篇》“物无棄材”与上句“故人无棄人”亦紧接,正与帛书本相同,足证《...
0417
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15_水海

水海按:晁氏依傅奕说从“常善救人”到“故无棄物”四句古本无,独河上公本有之;而奚氏据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《老子》“人无棄人,物无棄物”,云今本脱此二句;蒋氏则谓《老子》原文究竟如何...
0488

《老子》27_05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徐大椿本“約”、“結”二字字序误倒,当改。帛书本作“纁約”,“縲(mò)”,“纆”的异体,繩索之谊。《说文·系部》:“,索也。从系,黑声。”段玉裁注:“今字从‘墨’。”《玉...
04915
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18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關籥”,通行本作“關鍵”或“關楗”。“關”,關閉門的門門(門栓)。《说文·門部》:“關,以木横持門户也。”《广韵·删韵》引《声类》:“關,所以閉也。”《墨子·备...
0425
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21_水海

水海按:从哲学思想上来说,“閉門”,指關閉心智之門。《德篇》“塞其说,閉其門,冬身不堇”(通行本为第五十二章)。老子认为心智是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而形成的輕躁的欲望,所以老子提...
04415
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7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“善數”,正与严遵、王弼、傅奕等古本合。“數”,計算。《说文》:“數,計也。”因“數”与“計”义同,故河上公等本作“計”,但《老子》故本作“數”。又,帛书甲本...
03015
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適(zhé)”。“適”,“謫”(zhé)的假借字(上古二字皆为端纽锡部,《集韵》謂“適”为陟革切,《广韵》谓“謫”为陟革切,属同音通假)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...
0379
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16_水海

水海按:当有“者”字。无“者”,于义不全。“者”,特指代词,用在动词性成分之后,组成名词性结构,提示具有该行为、性质的实体,多指人(本“者”字指人),可译为“····的人”。“善行...
05215
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16_水海

水海按:今譣帛书甲、乙本,前句則作“輕則失本”,正与想尔本、王弼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等古本相合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作“輕則失臣”,“臣”則為误。顾广圻云:“‘臣’当作‘本’,傅本作...
0275

《老子》26_音韵_04_水海

水海按:“重為輕根,静為趮君。是以君子冬日行,不離其輜重。”根【ken】、君【kǐwen】為韵,二字上古皆為见母文部,為双声叠韵。行【xean】,阳部;重【dǐwon】,东部,阳部【an】和东部【o...
03712

《老子》26_04_校笺_16_水海

水海按:今譣帛书甲、乙本,皆作“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”,《老子》故书当原有此句,高亨之说不确。又“若何”,惯用词组,由动词“若”和代词“何”组成的动宾词组,用来询问原因,整个...
0437

《老子》26_03_校笺_15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本“雖(简作虽)”作“唯”。“唯”与“雖(简作虽)”用法同。连词,表示让步,相当於“雖然”、“即使”。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卷八云:“唯,《玉篇》:‘雖(简作虽),词两设...
0399
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“君子”,而不作“聖人”。“君子”所指范围比较广,不仅包括“卿大夫、士”,且也包括“万乘之王”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君子”,帛书本正与《喻老》引合。“冬”,乙本...
0356

《老子》26_01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“重”,指军旅的重車,载重車,輜重車。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楚重至於邲。”杜预注:“重,輜重也。”又《襄公十年》:“孟氏之臣秦堇父辇重如役。”孔颖达疏:“重者,車名也。载...
04411

《老子》25_音韵_04_水海

水海按:“有物昆成,先天地生。蕭呵漻呵,獨立而不垓,可以為天地母。吾未知其名,字之曰‘道’。”成【zǐen】、生【fen】為韵,二字皆為耕部。蕭【sieu】、漻【lieu】為韵,二字皆為幽部。此...
03611

《老子》25_09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國中有四大”。“國”,《说文·口部》:“國,邦也。从□,从或。”(《广雅·释言》亦言:“國,邦也。”)段玉裁注:“邦、國互训,浑言之也。”又云:“《邑部》...
03211
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第一句作“人法地”,与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傅奕本等古本合,寇才质、高亨、张松如、古棣、沙少海等人妄改“人”為“王”,大误。顾本成玄英疏云:“人,王...
04613

《老子》25_08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范氏等人之说误也,盖皆因下文“人法地”而致误。今譣之帛书甲、乙本,均作“王亦大”,与河上公本、王弼本等本同,范氏、陈柱、陈鼓应(见《老子注释》)、古棣(见《老子校诂》)等所...
04815

《老子》25_06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今譣帛书甲、乙本,皆作“吾强為之名曰大”,正与想尔本、景龙本等本合。“强為”前有“吾”字,非為衍文。这是老子自述他又為这种“昆成”之物命名之情况,且引出下文他描述的道的全部...
0346

《老子》25_07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反”甚是。“反”,后来写作“返”,意即返回。《论语·子罕篇》:“吾自卫反鲁,然后乐正,《雅》、《颂》各得其所。”《楚辞·离骚》:“悔相道之不察兮,延佇乎吾将反。...
035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