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9_05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此句帛书为是。此句实为承上启下之要句。“总上说”,或“启下说”,对此句本义理解有误,致各持一端。其,他(它)们,代词,指代上文的“天”、“地”、“神”、“谷”、“侯王”,这...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当作“天下之物”,马叙伦说是。唯谓“天下之物生於有,有生於无”为《淮南子》语羼入者则谬也,帛书本则有此语,当为《老子》原文。 又,蒋锡昌云:“‘有’,即‘有名’,‘无’即‘...
《老子》45_05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马叙伦、蒋锡昌、严灵峰等人,擅改经文,实不可取。 又,严遵云:“故阴之至也,地裂而水凝,清风飂冽,霜雪严凝,鱼鳖蛰伏,万物宛拳。当此之时,一处温室,临炉火,重狐貉,袭毳绵,...
《老子》48_06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“足”作“可”,为误。又,《庄子·天道篇》云:“夫帝王之德,以天地為宗,以道德為主,以无為為常。无為也,则用天下而有余;有為也,则為天下用而不足。故古之人贵夫无...
《老子》51_04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此两句意为:道被尊重,德被珍贵···。两句中的“之”,结构助词,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,使句子失去独立性,而变成主谓词组,做句子的主语部分。
《老子》54_04_校笺_12_水海
水海云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其德有餘”。《韩非子》如此文字,说明韩非所见先秦故本作“有餘”而不作“乃餘”。帛书乙本同《韩非子》,不误也。古棣认为作“乃餘”,但在译文时,却又译为“有餘...
《老子》56_音韵_02_水海
水海按:“知者弗言,言者弗知。”两知字为韵,知属支部。为首尾韵例。钱大昕《十驾斋养新录》已指出《诗经·周南·麟之趾》即为首尾韵例(详见校笺文)。朱谦之《老子韵例》“首尾韵例”举“知...
《老子》59_音韵_07_水海
水海按:“治人事天,莫若嗇。夫唯嗇,是以蚤服。蚤服是謂重積德。重積德則无不克,无不克則莫知其極。莫知其極,可以有國。有國之母,可以長久。”嗇【fǐek】、服【bǐwek】、德【tek】、克【...
《老子》63_音韵_02_水海
水海按:“為无為,事无事,味无味。大、小,多、少;報怨以德。”為、味、德為韵。為【xǐwai】,歌部;味【mǐwet】,物部;德【tek】,职部。歌部【ai】与微部【ei】韵尾相同(主要元音皆为...
《老子》80_02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作“民”是。“使民重死而遠徙”,正与“小邦寡民”相应。又:“重(zhòng)”,意动用法,以···为重,意即看重、重视。“重死”,把死看得很重,意即不轻易冒生命危险。
《老子》69_04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楼宇烈之说是。帛书甲、乙本“執无兵”皆在“乃无敵”前,盖《老子》原文如此。河上公诸本误倒,传写者乱之。王弼已经看出误倒而不从,注文则正次序。作“乃”字是《老子》本文,王弼谓...
《老子》74_音韵_03_水海
水海按:“若民恒且不畏死,奈何以殺愳之也?”死【sǐei】,脂部;之【tǐe】,之部。脂、之為邻韵,可以合韵。上古楚音脂、之读音相近,可相押。顾炎武把脂、之都放在第二部。所以,死、之押...
《老子》79_02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吴澄说以主左契者為主财物者,而不向人取财物释之,是'主财说';蒋锡昌说以债权人与負债人双方换契方法释此两句,是為'换契说';高亨说以'吉事尚左'為据,认定執左契者為尊来释之,是為...
《老子》03_02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“不貴貨,使民不盗”,虽可与上两句对称,但老子為文,未必尽求骈偶。“難得之貨”四字连用,六十四章、十二章皆有成例。又二十七章王弼注:“不贵難得之貨则民不為盗”,即引此章经文...
《老子》09_01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高明谓“植”为“持”字之别构,则误。“植”(zhì),《集韵》谓丈里切。上古为定纽之部字,拟音【dǐe】,其义,《集韵》谓“持也”。“持”(chí),《广韵》谓直之切,上古亦为定...
《老子》12_04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关于“爽”之义,约有以下几种说法: 其一曰“爽”為“亡”(亡失)。河上公注云:“‘爽’,亡也。人嗜于五味,则口亡,言失于道也。”邵若愚注云:“‘爽’,失也。盲、聾、口失,皆...
《老子》15_01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作“道”为是。作“士”与下文义不相联属。帛书乙本作“道”,与傅奕本同,此证“道”字当為《老子》古本中字也。河上公注谓“谓得道之君也”,显而易见,原本“士”字当作“道”,“士...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蒋说“畏”、“侮”二字“义不相关”,应“分成二个阶级”,诚是;但謂“重其次”二字,是欠妥。譣帛书甲、乙本,则作“其次畏之,其下侮之”,连同上文所说的两个等级,即为“大上··...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“閩閩”,通“惽惽”(hūn hūn),(“閩”與“惛”,上古皆为文部)不明白、糊涂貌。《说文》:“惛,不憭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憭,慧也。”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字亦...
《老子》22_10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曲全”不误。“曲全”之说为春秋战国时流传的古谚,如《孙子·九地篇》:“善為道者,以曲為全。”《庄子·天下篇》:“人皆求福,己独‘曲全’。”又,帛书乙本作“幾語才...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適(zhé)”。“適”,“謫”(zhé)的假借字(上古二字皆为端纽锡部,《集韵》謂“適”为陟革切,《广韵》谓“謫”为陟革切,属同音通假)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...
《老子》30_01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古棣说为是。唯謂“人主”后有“者”字于义为长,笔者以为非是。王弼注云:“以道佐人主,尚不可以兵强於天下,况人主躬於道者乎?”据王注,王所见本亦无“者”字。“以道佐人主”,其...
《老子》32_09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“由”、“猶(简作犹)”虽古通,但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猶”。“猶”,猶如,若。又,通行本“小谷”作“川谷”,“川”字由於与“小”字形近而误耳。“小谷”与“江海”正相应。帛书整...
《老子》36_05_校笺_02_水海
水海按:“微明”,河上公注为“此四事,其道微,其效明也”,即道理微妙,效验显明。吴澄云:“微明者,微其明也,謂匿其不可见者而使之不可见,犹前章言‘襲明’也。人但见其‘張之’、‘强之...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“致”与“至”通(上古二字皆为质部),帛书本作“至”,当为原字。“數”,帛书甲、乙本均有此字,可证《老子》本文之“數”不为衍文,马说非是。关于“輿”,此则为《老子》本字,或...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张松如删去帛书甲本“故”字,不妥。然高明谓“故”假为“古”亦不确。上文谈了柔谦之道,此用“故”承接,启下文进一步谈违背柔谦之道的危害,所以“故”不可少。许抗生改“議”为“以...
《老子》46_05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刘、朱说是也。据《韩非子》之《解老》、《喻老》和帛书甲本可知,《老子》古本作“憯”。作“甚”者,乃转抄者所假也。从文辞表达角度来说,“憯”比“甚”形象,语之痛切。又,‘咎(...
《老子》49_10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本作“屬(简作属)”,帛书乙本作“注”,二字古多通用(声纽皆为章,屬双声通假)。屬(zhǔ),专注之义。《尚书·盘庚》“尔沈不屬,惟胥以沈”,孙星衍疏:“言乘舟弗济,汝...
《老子》52_05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作“啟”,如帛书本。他本作“開(简作开)”,二字谊同,因避汉景帝讳而后人改“啟”為“開”。关于“濟”之义,主要有三说。一说“濟”为“完成”、“成就”。吴澄注云:...
《老子》55_03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此句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傅奕本等均作二句,应从帛书甲本作“攫鳥猛獸弗搏”,则与上句“蠭煨蛇弗螫”均为六字句,文式一律,辞意完足。攫(jué)鳥,即鷙鳥也。属鹰鸇之类,能自高空飞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