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海

《老子》77_07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此句非言“天道”,而言“天下(人事)”,故作“唯有道者乎”(感叹句),或作“唯有道者”(陈述句);作“其惟有道者乎”,衍一“其”字;作“其唯道乎”,与老恉不合;作“其惟道者...
0279
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朱、高说是也。陈景元于“同”字断句则非。对于“两者”的解释,旧注颇为分歧。大致有以下几家:河上公注云:“‘两者’,謂‘有欲’、‘无欲’也。同出者,同出人心也。而異名者,所名...
02610

《老子》05_03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間”,“間”、“門”形近,“門”当為“間”字之误。又,“與(简作与)”,“歟(简作欤)”的假借字。《说文通训定声》云:“歟,经史多以‘與’為之。”《说文》...
03110
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能毋以知乎”,帛书乙本作此句,即为《老子》古本。且王弼注为“能无以智乎”(“智”与“知”通),傅奕本作“能无以知乎”,则为佐证。检河上公注云:“治身者,呼...
03113

《老子》13_11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据上文“貴為身於為天下,若可以託天下矣”,此处当应作“愛以身於為天下,若可以寄天下矣”,帛书本似于“愛以身”后省一“於”字。明世德堂本《庄子》引文和陈景元本即有“於”字。“...
05211
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“觀”后有“其”字,马、蒋说是也。《文子·道原篇》引作“吾以觀其復”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“吾以觀其復也”,皆有“其”字,与帛书甲、乙本同。王弼本误夺“其”字,当据帛书本...
03414

《老子》19_音韵_03_水海

水海按:“絶聖棄知,而民利百倍。絶仁棄義,而民復孝兹。絶巧棄利,盗賊无有。”知【tǐe】,支部;倍【be】,之部;支部【e】和之部【e】皆属阴声韵,其主要元音相近,可以旁转,故支之合韵,...
04614

《老子》24_02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徐说甚是。“視(简作视)”,《甲本释文》、《乙本释文》皆校为“示”。“視(简作视)”通“示”(上古二字皆为脂部),以事或物示人,显示,引申为标榜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云:...
0488

《老子》25_03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文当无“周行而不殆”句,高明说诚是。不过,河上公本、想尔本等汉人本就已有此句流传,可知汉人已增入本句矣。
0416

《老子》28_05_校笺_03_水海

水海按:景龙本作“得”則為“德”字之借,非《老子》本字也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足,止也。人能為天下谷,則德乃常止於己。”
0549

《老子》31_07_校笺_17_水海

水海按:张舜徽校為“銛襲”為是。《甲本释文》与《乙本释文》校注谓“銛”读為“恬惔”,误也。“銛(xiān)”,锋利。《玉篇·金部》:“銛,利也。”《广雅·释诂二》:“銛,利也。”《正...
05313

《老子》34_06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与今通行本勘校,傅奕本等古本有此句,而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范应元本等本皆捝“之能成大也”或“能成其大也”等半句,当应据帛书甲、乙本补正。
0496

《老子》38_音韵_05_水海

水海按:“應”、“扔”皆蒸部字,古棣误为耕部。“仁”,真部【en】,“禮”,脂部【ei】,真脂通韵,故“仁”、“禮”押韵。“薄”,铎部。“華”,读为“荂”,李善谓读为枯瓜切,郝懿行谓“...
0446

《老子》41_13_校笺_02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作“褒”是,他本皆作“隱(简作隐)”,误也。早年高亨指出:“道隱无名,疑当作‘大道无名’。盖‘大’字转写捝去,后人以意增‘隱’字耳。”可知“隱”为误。然不作“大道无名”...
0528

《老子》44_音韵_05_水海

水海按:本章各句皆句中自为韵:“名與身孰亲?”身【cǐen】、亲【tsYen】韵,真部。“身與貨孰多?”貨【xuai】、多【tai】韵,歌部。“得與亡孰病?”亡【mǐwan】、病【bian】韵,阳部。“...
04715

《老子》48_02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河上公以聞道者“情欲”消損為说,则合《老子》原旨。老子认為求學者,學习政教礼乐;这样,情欲文饰,日以益多,发展到一定程度,就会出现坏事。聞道者,则与之相反,他们由于學道,情...
04514

《老子》50_11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前句句末当有“也”字,傅奕本由项羽妾墓本等校勘而来,亦有“也”字。又,《老子》原本后句句末当有“焉”字,《韩非子·解老》所引为战国古本,即有“焉”字。实非后人“...
03214

《老子》53_音韵_03_水海

水海按:“使我摞有知也,行於大道,唯迆是畏。大道甚夷,民甚好懈。”知【tǐe】,支部;懈【kēk】,锡部。支部【e】和锡部【ek】,主要元音相同,故可对转,支锡通韵,知、懈押韵。上古楚音...
0378

《老子》56_05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蒋锡昌、陈鼓应说是也。奚侗谓“玄同”犹云混同,此则与“和光同塵”义重,故不确。
0528

《老子》59_03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应作“是謂”。“是謂”与“謂之”义同。但“是謂”之“是”指示代词,义即这,放在动词谓语“謂”之前,含有复指强调主语“蚤服”的意味。“謂之”之“之”义即它,代“蚤服”,但放在...
03113

《老子》63_04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上文有“圖難”、“為大”之语,此文作“天下之難”、“天下之大”,则前后文“難”、“大”文字一律。他本此二句中作“難事”、“大事”,则上、下行文不一也,故帛书本作“天下之難”...
0446

《老子》66_05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此两句承上文“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,必以其言下之;其欲先民也,必以其身後之”而言,前文既谓“聖人”,此处即不当重复。上文两處作“民”字,此两句中亦应作“民”而不应作“人”。“...
0496

《老子》68_04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“之力”二字,帛书本无,盖后人涉上句“是謂不争之德”而妄加。《老子》书中,“德”與“力”是不相对言的。又,“是謂配天”,正与前文“是謂用人”相对言,故不当删去“配天”前“是...
02411
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张松如说是。吴澄之注,很能说明问题,吴澄说:“‘奇’,不正也。使愚民常有畏死之心,而奇邪為惡者,吾得執而殺之,則人人知畏,孰敢為惡?然虽殺惡人,而人之敢為惡者不止,則是民愚...
0506

《老子》78_07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'王',《说文》謂'天下所归往也'。《榖梁传·庄公三年》云:'其曰王者,民之所归往也。'则训'王'為'往',人所归落,斯為'王'之本义。《六书故·疑》云:'王,有天下曰王。帝与王一也。'...
0525
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高亨谓无“焉”字是,帛书本即无“焉”字,可证高说之确。但高谓“作”当在“萬物”上,则不确也,帛书本“作”在“萬物”后。又,朱谦之谓“辭”当作“始”,朱说则是也。三十章王弼注...
0346

《老子》08_02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“水善利萬物”,是就水对萬物的关系而言,谓水好施利於萬物,萬物因水而生(参看王安石注);“有静”,是就水本身的情况而言,谓水以虚静柔弱自处;“而”是连词(顺连而非转连)。
05212
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當有“故”字,因為最后两句是本章的结语。二“之”字亦非衍文,由帛书本可证。他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等古本皆有此二“之”字。 又,...
03415

《老子》14_11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此两句言道不生不灭,无始无终。唐玄宗注:“无始,故‘迎之不見其首’。无终,故‘随之不見其後’。”严復云:“見首見尾,必有穷之物。道与宇宙,无穷者也,何由見之?”徐梵澄云:“...
05412
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“道乃久”:道者,“先天地生而不为久,长於上古而不为老”(《庄子·大宗师篇》),故謂道乃久。“久”,指没有时间界限。据杨慎说:“孔子以前,‘久’皆音几,至孔子传《周易》方有...
035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