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5_09_校笺_07_王昶
王昶云:“邢州本作‘曠若谷,混若濁’,句法与此(指景龙本)同。”
《老子》15_08_校笺_06_王昶
王昶云:“邢州作‘混若樸’。‘敦’作‘混’,疑涉下文而误。”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05_王昶
王昶云:“邢州‘釋’作‘汋’。”
《老子》15_05_校笺_05_王昶
王昶云:“诸本‘猶’下亦有‘兮’字,陆希声、至元本并与此(‘猶若畏四鄰’)同。”
《老子》15_04_校笺_07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、至元无‘兮’字,下句同。”
《老子》14_10_校笺_06_王昶
王昶云:“邢州无此句。开元作‘忽恍’。”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11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作‘寵為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13_02_校笺_06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作‘何謂寵辱’。”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4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、至元作‘能无為’。”
《老子》09_04_校笺_06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‘驕’作‘憍’。”
《老子》08_02_校笺_04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、至元作‘又不争处’。”
《老子》07_02_校笺_04_王昶
王昶云:“邢州无‘且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7_01_校笺_03_王昶
王昶云:“邢州作‘天地長久’。”
《老子》05_05_校笺_05_王昶
王昶云:“邢州作‘多聞數窮’。”
《老子》04_05_校笺_05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、至元无‘誰’下‘之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4_04_校笺_03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作‘湛常存’,邢州作‘湛似或存’,至元‘或’作‘常’。”
《老子》02_03_校笺_08_王昶
王昶云:“易州、开元御注本无‘之’字,六句皆然。”
《老子》66_07_校笺_04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‘莫’作‘與’,误。”
《老子》66_05_校笺_06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同开元,唯‘民’字同此。”
《老子》63_07_校笺_04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‘猶’作‘由’,古通。”
《老子》61_01_校笺_03_王昶
王昶云:“‘大國者,天下之下流’,开元、至元无‘天下之’三字。”
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06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同开元,‘我好静而民自正’在‘我无事而民自富’句下。”
《老子》49_09_校笺_03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、至元作‘為天下渾其心’。”
《老子》49_04_校笺_06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无‘矣’字,‘得’作‘德’。下同。”
《老子》45_07_校笺_04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、至元无‘知’字,‘靖’作‘静’。”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09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(即高翻本)同开元(即御注本)。”
《老子》39_05_校笺_05_王昶
王昶云:“至无同开元。”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6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两‘處’字作‘居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