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04_王昶
王昶云:“‘其次親之,其次譽之’,开元、至元不重‘其次’二字,下同。”
《老子》15_04_校笺_07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、至元无‘兮’字,下句同。”
《老子》63_07_校笺_04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‘猶’作‘由’,古通。”
《老子》09_04_校笺_06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‘驕’作‘憍’。”
《老子》29_05_校笺_08_王昶
王昶云:“至无‘噤’作‘呴’。”
《老子》14_10_校笺_06_王昶
王昶云:“邢州无此句。开元作‘忽恍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12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同开元(作‘寂兮似无所止’)。”
《老子》49_04_校笺_06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无‘矣’字,‘得’作‘德’。下同。”
《老子》26_03_校笺_08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‘宴’作‘燕’。”
《老子》49_09_校笺_03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、至元作‘為天下渾其心’。”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09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(即高翻本)同开元(即御注本)。”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4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、至元作‘能无為’。”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07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作‘杳兮冥,其中有精’。”
《老子》31_09_校笺_06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同开元(即御注本)。邢州‘志’作‘意’,无‘矣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2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、至元‘忘’作‘亡’,河上作‘妄’,传写之误。”水海按:河上公本经文作“亡”,而注文出“妄”字,有可能古河上公本作“妄”。
《老子》32_05_校笺_06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、至元‘民’作‘人’。”
《老子》15_14_校笺_09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同开元(即御注本)。”
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08_王昶
王昶云:“‘衣被’,开元、至元作‘愛養’。”
《老子》15_09_校笺_07_王昶
王昶云:“邢州本作‘曠若谷,混若濁’,句法与此(指景龙本)同。”
《老子》21_03_校笺_09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同开元(作‘忽兮恍,其中有象’)。”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11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作‘寵為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06_王昶
王昶云:“邢州(遂州本)作‘我魄未兆’。开元、至元作‘我獨怕其未兆’。”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05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、至元作‘孰能濁以静之徐清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12_校笺_04_王昶
王昶云:“‘我愚人之心也哉’,开元无‘也哉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08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‘正’作‘直’。”
《老子》04_05_校笺_05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、至元无‘誰’下‘之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04_王昶
王昶云:“‘是謂非道,非道早已’,开元、至元两‘非’字作‘不’。”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6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两‘處’字作‘居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