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15_01_校笺_03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道’,河上公、王弼和‘士’。”
02613

《老子》57_08_校笺_03_高明

高明云:“帛书乙本为‘是以聖人之言曰’。从句型考察,类似帛书‘是以聖人’云云者,乃《老子》习用之语,书中出现的次数最多,如第三章、七章、十二章、二十二章、二十六章、二十七章、四十七...
03015

《老子》15_04_校笺_05_李道纯

李道纯云:“‘豫兮若冬涉川’,或云‘與兮’,或以下六句、三句无‘兮’字者,非也。”
02614

《老子》58_01_校笺_07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作‘醇醇’,王弼作‘淳淳’,《淮南子》同河上。高诱曰:本作‘純純’。”
0416

《老子》15_06_校笺_08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景福本作‘客’,景龙、英伦、御注诸本均作‘儼若客’。”
04612

《老子》58_04_校笺_02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景龙碑‘熟知其極’,诸本‘熟’皆作‘孰’。此言众人不知禍福之所归也。《文子·微明篇》云:‘利与害同门,禍与福同邻,非神圣莫之能分,故曰:禍兮福所倚,福兮福所伏,孰知其極...
0458

《老子》15_08_校笺_09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景福本作‘敦兮其若樸’。按:‘敦兮’,淳厚貌。‘樸’,《说文》:‘木素也。’木素者,木已锯為料,而猶未雕饰成器之称。”
0246

《老子》58_07_校笺_05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‘人之迷,其日固久’,按此句盖有夺文。《周易·明夷》王注曰:‘民之迷也,其日固已久矣’,足证王本《老子》亦当同此。《晋书·李充传》,充著《学箴》引《老子》云:‘人之迷也...
0548
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孰能濁以靖之而徐清’,‘靖’一作‘静’。然‘靖’训安,接下文义相贯。‘而’字,王弼同古本。谓心虽应物,而谁能濁之?以其能安定之,而徐自清也。”
0319
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全损,帛书乙本同,今从乙本。邢玄本、陆希声本、强思齐本“人”作“民”,谓“治民事天,莫若嗇”。赵至坚本“事”作“及”,“嗇”作“式”,谓“治人及天,莫若式”。严遵本...
05615

《老子》15_13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无“者”字;帛书乙本作“葆此道□□欲盈”,损掩“者不”二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。高明校本漏脱“者”字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傅奕...
0288

《老子》59_03_校笺_03_王安石

王安石云:“夫人莫不有视、听、思。目之能视,耳之能听,心之能思,皆天也。然视使之明,听而使之聪,思而使之正,皆人也。然形不可太劳,精不可太用。太劳则竭,太用则瘦。惟能嗇之而不使至于...
0266

《老子》16_01_校笺_06_许抗生

许抗生云:“以上两句傅本、通行本则作‘致虚極,守静篤’,最后无‘也’字。帛书‘致’作‘至’,至、致古通。静篤,乙本作‘静督’,甲本作‘情表’,通行本作‘静篤’。今从通行本。《甲本释...
04213

《老子》59_07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柢’,丁计反,亦作‘幕’。”水海按:“菷”,同“帚”。《玉篇》云:“菷,俗帚字。”由此可知,陆氏謂“柢”作“菷”,误也。疑陆氏误“蒂”为“菷”。彭耜謂:“‘柢’,陆:...
02911

《老子》16_04_校笺_03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各歸其根’,‘各’下一有‘復’。”
04414

《老子》60_02_校笺_06_王先慎

王先慎云:“《治要》引《老子》亦有‘者’字,盖唐人所见《老子》本有‘者’字。”水海按:王说非。帛书本即无“者”字,他本有“者”字者,盖因误本本章首句有“者”字,以求句法一律,又误增...
05013

《老子》16_08_校笺_02_高明

高明云:“今本则将‘妄’连缀重语删去,虽然用字从简,则经义不若帛书甲、乙本详实。从经文内容分析,殊觉删之不当。今据古今各本校刊,此文当作‘不知常,妄’。”
02612

《老子》60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不相□,□德交歸焉”,前句损掩“夫两”和“傷”三字,后句损掩“故”一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仅损前句一“不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...
0366
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“道乃久”:道者,“先天地生而不为久,长於上古而不为老”(《庄子·大宗师篇》),故謂道乃久。“久”,指没有时间界限。据杨慎说:“孔子以前,‘久’皆音几,至孔子传《周易》方有...
03313
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09_魏稼孙

魏稼孙云:“严分‘天下之牝’及‘牡常以静勝牝’为二条。按各本作‘牝常以静勝牡’,当以六字為句,如此刻则似‘天下之牝牡’一句,‘常以静勝’一句,‘牝以静為下’句。”
03012
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2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不能以无为居事,不言为教,立善行使,使下得親而譽之也。”
0258

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7_高亨

高亨云:“‘夫两者各得其所欲,大者宜為下’,按:‘欲大’当作‘大欲’,转写误倒。夫两者各得其所大欲者宜為下,正总承上文而言,谓大國小國各得其所大欲者俱宜居下也。大國所大欲者兼畜人也...
0299

《老子》17_04_校笺_09_张煦

张煦云:“开元、吕、葛无‘故’字、‘焉’字。林无‘故’字。”
0567

《老子》62_03_校笺_08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俞说是也。六朝残卷、馆本、磻溪作‘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’,各本并作‘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’。譣弼注曰:‘故曰:美言可以市也。尊行之,则千里之外应之,故曰:可以加...
05414
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08_宋翔凤

宋翔凤云:“‘百姓皆謂我自然’。按《白虎通义》曰:‘黄帝有天下号曰自然,自然者独宏大道德也。’此云‘百姓皆謂我自然’,正述黄帝之语。下文云:‘希言自然;’又申自然之义曰:‘故从事于...
0358

《老子》62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帛书乙本损掩,仅留一“古”字。今从甲本。道藏河上公本“以”字无,“此”后有“道”字,“何”后无“也”字,作“古之所貴此道者何”。宋刊河上公本、严遵本、王弼本、顾...
0408
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15_成玄英

顾欢本成玄英疏云:“‘智慧’,聖智也。上以聖智治,法物令滋彰,下则诈僞百端,以避刑网,还窃聖智以为僞具,智之害物,备在庄文。”
03914

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05_奚侗

奚侗云:“道至虚无為,能致虚极,是為无為也;道至静无事,能守静笃,是事无事也;道至淡无味,能安淡泊,是味无味也。”
0395
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8_纪昀

纪昀云:“《永乐大典》‘絶聖’二句,在‘絶仁’二句之下。”
03410

《老子》63_04_校笺_07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‘天下難事必作於易’,敦煌庚本‘下’下有‘之’字。锡昌按:强本荣注引经文云:‘天下難事必作於易,大事必作於細。’是荣无下‘天下’二字。”
035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