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75_04_校笺_12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‘夫唯无以生為者,是賢於貴生’,按:首句广明、景福、王羲之、赵孟頫同此石。邢玄同敦煌辛本。···又按: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:‘夫人之所以不能终其寿命,而中道夭于刑戮者,何...
0495
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10_高延第

高延第云:“‘至譽无譽’,河上本作‘致数車无車’,王弼本、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作‘致數輿无輿’,各为曲说,与本文谊不相附。陆氏《释文》出‘譽’字,注‘毁譽也’,是原本作‘譽’。由‘譽...
0519
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03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轍’,李(畋):直列切,輪輾地为轍。”
0446
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18_宋常星

宋常星云:“萬物之质不一,草木之形虽殊,然非柔脆不生。气至而滋息,故柔脆。柔脆者,生气也。凡物之初生,必柔弱、必脆嫩。枯槁者必死。气反游散,故枯槁。枯槁者,死气也。凡物之衰老者,必...
0368

《老子》41_02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训“亡”为“忘”不妥。“若存若亡”是说“中士聞道后的表现”。“亡”、“存”相对,故“亡”应训“无”。严遵谓“中士所眩”,以“眩”(两眼昏花)来说明“中士聞道”后的精神状态,...
03812
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14_明太祖

明太祖注云:“君子之道,行人不能知,以其无夸己之言。其又不自矜,既不自矜,何有妄言?妄言既无,安有瑕謫?”
04113

《老子》76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无“故”字,后句“柔弱”后有“微細”二字(因前文有此二字,此处仍衍)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道藏河上公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...
03013
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07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若類’,御注、王弼作‘若纇’。”
04911
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13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注引晋灼曰:‘老子曰:善閉者无關楗。’严君平曰:‘折關破楗,使奸者自止。’晋、严所见本皆作‘楗’,与王本同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‘鍵’,《说山训...
0538

《老子》77_02_校笺_08_吴澄

吴澄云:“‘抑之’、‘舉之’二句言張弓。‘有餘’、‘不足’二句言天道。凡弛弓俯其体,則弣在上,弰向下;張之而仰其体,則弣向下,弰在上。是抑弣之高者,使之向下;舉弰之下者,使之在上。...
0469

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10_俞樾

俞樾云:“河上公注曰:‘建设道德之人,若可偷引,使空虚也。’王弼注曰:‘偷,匹也,建德者因物自然,不立不施,故若偷匹。’然偷匹之训,于古无征,义亦难晓。···今按‘建’当读为‘健’...
03210
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12_奚侗

奚侗云:“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《老子》曰:‘人无棄人,物无棄物,是謂襲明。’以文谊求之,今本脱二句。”
05513

《老子》77_05_校笺_08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所谓‘天之道,损有餘而補不足’,这正是老子看到自然界的一切,都是统一的,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,又都具有同一性。例如,昼夜交替、暑往寒来等自然现象,从直观看来,它...
05115

《老子》41_12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;帛书乙本作“天象无刑”,“天”乃“大”的误写,“刑”则“形”之聲借。今据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、御注本校改。
0247

《老子》27_08_校笺_11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作‘故善人,善人之師;不善人,善人之資也’。两句,河上、王、傅俱作:帛书老子校笺译评796‘故善人者,不善人之師;不善人者,善人之资。’范与诸唐本及《淮南子》...
05410

《老子》77_09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□見賢也”,损掩“若此其不欲”五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其他诸本无“若此”二字。严遵本无“其”字,无“也”字,作“不欲見賢”。顾欢本“...
0287
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7_高亨

高亨云:“有者,萬物之母之名相也;无者,天地之始之名相也。”
0375

《老子》27_12_校笺_03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此謂’,各本作‘是謂’。”
0315

《老子》78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'以其无□易□□',损掩'以'和'之也'三字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无句首'以'字,句末'也'作'矣',谓'其无以易之矣'。宋刊河上公本、道藏王弼本、武英殿刊王弼本、熊刻...
03715

《老子》42_03_校笺_04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負陰而衰陽’,《晋书》引《太极论》作‘以资始’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注引作‘萬物向陽而負陰’。‘背’正字,‘負’借字。‘衰’,各本作‘抱’。”
0408

《老子》28_02_校笺_10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知雄守雌,是為善行,物所歸往,為天下溪。能如此者,則真常之德曾不離散。常德不散,即是全和。”
05410

《老子》78_05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''聖人言',司马作'聖人之言云'。'
0358

《老子》42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勿或败之□□,□之而散”,“勿”为“物”之假借,“散”为“损(简作损)”之或体(古汉字形旁“手”可与“支”互用,如“扶”《说文》古文写作,“播”古文写作,皆可证...
05515

《老子》28_06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樸’,普角反。”
010010

《老子》78_07_校笺_12_奚侗

奚侗云:'《尚书·汤诰》:'万方有罪,在予一人。予一人有罪,无以尔万方。'《庄子·则阳篇》:'古之君人者,以得為在民,以失為在己;以正為在民,以枉為在己。'此皆所謂'受國之垢'与'不祥'也...
02415

《老子》42_09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强梁者,强力横行的人。“木绝水曰梁,负栋曰梁,皆取其力之强。”(焦竑注语)“强梁者不得死”,与“强梁者不得其死”意同,言强力横行的人“皆不得寿终”而死(参看《论语注疏》);...
0337

《老子》28_09_校笺_03_唐玄宗

唐玄宗注云:“常德应用,曾不差忒,德用不穷,故復歸於无極。”
0649
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05_武内义雄

武内义雄云:'敦、遂、景三本句首有'故'字,'徹'敦本作'撤',遂本作'轍'。'
05515
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10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出於无有,入於无間’,范、白同此。柰卷、易州、磻溪及《治要》引无‘出於’二字。宋河上、馆本、臧疏无‘出’字、二‘於’字。臧疏引车惠弼曰:‘此即无有入无間也。’是车同河...
0346

《老子》28_11_校笺_12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作‘无割’是也。傅、范本‘不’作‘無’,范应元曰:‘严遵、王弼同古本(作無割)。’易顺鼎亦曰:‘不割,当作無割··’”
049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