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21_06_校笺_08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至道妙物,既本非假杂,变化至精,故‘其精甚真’。生成之功,遍彼群有,物感必应,曾不差违,故云‘其中有信’。”
0325

《老子》67_01_校笺_04_薛蕙

薛蕙云:“‘天下皆謂我道大,似不肖’,一无‘道’字。”
0525

《老子》21_09_校笺_13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作為哲人的老子,自我称述说:我怎么知道万事万物的終极原因是什么样子呢?就是根据其显现為道的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啊!这是由于普遍性寄寓于个别性,个别性体现着普遍性。万事万物,...
05110

《老子》67_04_校笺_07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四三二引‘我’作‘吾’。”
0348

《老子》24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此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馆本、遂州本“伐”作“饒(简作饶)”,无“者”字,谓“自饒无功”。景龙本、御注本、(唐)李荣本无“者”字,作“自伐无功”。周如砥本“...
05113

《老子》67_08_校笺_05_顾广圻

顾广圻云:“傅本及今《德经》皆无‘為’字,‘事’皆作‘器’,《经典释文》作‘器’。按:《韩非子》自作‘事’。”
04110
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21_清世祖

清世祖云:“‘行’当做‘形’。食餘,人必恶之;形贅,人必丑之。夫圣人从事於自然,而不自見、不自是、不自伐、不自矜者,盖亦睹夫争者之害也。夫人未有不能立且行者也,苟以立为未足,而加之...
04113

《老子》67_12_校笺_03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等作‘死矣’。”
03711
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20_宋常星

宋常星云:“聖人以曲自养,不居功,不伐善,不好高,不自大,不以取聖于人為心,不以自私于己立念,家国天下,身心性命,未有不保全者也。夷险祸辱之来,是非顺受,不争不辩,此便是枉之义。聖...
0297

《老子》68_01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古之善為士者不武,善戰者不怒’,傅奕同古本。古之善為士者不尚武勇,远人不服,则修文德以来之。苟德所不能化,不得已而用兵御之,则从容和豫,何怒之有?怒则无谋矣。”
04613

《老子》22_04_校笺_07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‘式’即‘栻’字。《广雅》:‘栻,梮也。’梮有天地,所以推阴阳,占吉凶,以枫子枣心木為之。《汉书·王莽传》:‘天文郎案栻于前;’即此。字亦作‘式’。《周礼》:‘太史抱天...
04514

《老子》68_04_校笺_07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马说‘古之’二字属下读,是也;然‘天’下当有‘之’字。此传写‘古’字讹入此文,又复脱一‘之’字矣。···罗卷无‘配’上‘謂’字。‘也’字,范、罗卷、柰卷、臧疏同此,各本...
04412

《老子》22_08_校笺_02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馆本‘矜’作‘矝’,盖‘矜’之缺笔。案:‘矜’,借為‘兢’。《说文》:‘兢,竞也。读若矜。’古书矜夸字皆‘兢’之借。后同。”
0425

《老子》69_04_校笺_06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仍无敵’,王弼作‘扔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王弼本、张之象刊王弼本注云:“用战犹行无行,攘无臂,執无兵,扔无敵也。”则此二本作“扔”。而道藏集注本引王弼注“扔”则作“仍”。
02212

《老子》22_11_校笺_03_张煦

张煦云:“赵‘誠’上有‘故’字。”
0285

《老子》70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,帛书乙本无二“甚”字。今从甲本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及诸唐宋人本、诸元明人本皆无二“也”字。
0309
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22_陈黻宸

陈黻宸云:“听之不闻名曰希。言而曰希,言其可闻欤?言其不可闻欤?此形容不可思议之谓也。夫言者,人之所共闻也。然人人之所共闻,其言必出於勉然而不出於自然。然非人人之所共闻,其言又出于...
0455

《老子》70_05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知我者稀,則我貴矣’,‘稀’,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黄、程并作‘希’。苏、曹、陈、叶、程并作‘則我者貴’。”
0298

《老子》23_03_校笺_10_高明

高明云:“帛书乙本保存完好,与世传今本相互勘校,彼此经文差异有二:一、‘天地’二字今本重复两次,甲、乙本仅出现一次。二、甲、乙本‘孰為此’,今本多作‘孰為此者’。如王本‘孰為此者?...
0309

《老子》71_01_校笺_07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知不知,尚矣’,范、彭同此,各本‘尚’作‘上’,无‘矣’字。‘尚’,借为‘上’。”
04212

《老子》38_02_校笺_06_高亨

高亨云:“下德之人,不求反其本性,而于性外求德,既得性外之德,则坚守勿失,而终失去本性,故曰‘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’”
0349

《老子》23_07_校笺_03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范、彭、张嗣成、张之象作‘失者,同於失’。臧疏作‘失者,同於失’。”
03710

《老子》72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母閘亓所居,毋猒亓所生”,前句“毋”假作“母”(上古二字皆为明母,为双声假借),“其”作“亓”;《甲本释文》则校“母”为“毋”,校“閘(简作闸)”为“狎”,校“...
0445

《老子》38_06_校笺_09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御注、遂州、邢玄、景福、庆阳、磻溪、楼正诸石本,严遵、傅奕、柰卷、室町、顾欢、彭耜诸本皆作‘仍’,范本作‘扔’。作‘扔’是也。《广雅》曰:‘扔,引也;’《广韵》曰:‘扔...
02812

《老子》25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李道纯本“昆”作“混”,“地”作“而”,谓“有物混成,先天而生”。其他诸本皆作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”。
02710

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08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帛书本有两‘也’字、二‘而’字,文义益显。”
03512

《老子》38_09_校笺_10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‘前識者,道之華’,不知而言知为前識。此人失道之实,得道之華。‘而愚之始’,言前識之人,愚暗之倡始也。”
03713

《老子》25_03_校笺_04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景福、英伦本有‘而’字。”朱谦之云:“邢玄、庆阳、高翻、赵孟頫各本亦均有‘而’字。”
0418
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默’字,傅奕同古本。河上公并开元御注本作‘繟’。王弼、梁王尚、孙登、张嗣作‘坦’。今依古本。”水海按:陆德明引王弼本作“繟”、“坦”二字,可能陆氏所见王弼本两存也。又...
04411

《老子》39_02_校笺_02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《御览》二引‘天得一以清’,三十六引‘地得一以寧’。《辅行记》五之四引‘寧’作‘甯’。‘安寧’,字当作‘學’。《说文》曰:‘定息也。’”
029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