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66_01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‘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,以其善下之’,按:“傅、赵本‘之’下有‘也’字,《御览·地部、皇王部》引同。唯《地部》引无‘之’字,高翻本同。柰卷本作‘以其善下之故’。”
《老子》60_02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以道莅天下者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并无‘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9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,乙本同此,今从乙本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,张榜本作“夫為嗇,是謂蚤服”,凌瀛初本作“夫謂嗇,是以蚤復”,乾道本作“夫謂嗇,是以蚤服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景龙本、...
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07_吴雲
吴雲云:“邢州‘荒’作‘莽’。王氏兰泉云:疑即‘荒’字之误。”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14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言至道之為物也,不有而有,虽有不有,不无而无,虽无不无,有无不定,故言‘恍惚’。所以言物者,欲明道不离物,物不离道,道外无物,物外无道;用即道物,体即物道···”
《老子》50_11_校笺_01_校堪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损掩一“夫”字,后句同;帛书乙本前句仅残存一“也”字,后句残存“以亓无”三字。今据傅奕本校补。严遵本作“夫何故哉?以无死地”。宋刊河上公本、道藏河上公本、王弼本...
《老子》69_02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“為主”,意当為战争时的主动进攻,采取攻势。“為客”,意当指战争时的被动防守,采取守势。“進寸”、“退尺”,盖用兵之难進易退,犹以逸待劳、以静制动之义。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范‘靖’字、‘而’字同此,无‘澂’字。赵、吴同王本。宋河上无‘止’字。然譣注曰:‘谁知水之濁,止而净之。’则有‘止’字。彭、寇、白、张嗣成并同河上。易州、磻溪、赵写作‘...
《老子》49_11_校笺_01_校堪
此句,帛书甲本损缺“孩之”二字,帛书乙本全损。今据河上公本补。严遵本“孩”作“駭”,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楼正本、成玄英本、李约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邵若愚...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5_魏稼孙
魏稼孙云:“御注‘為’上有‘以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5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終曰號而不发,和之至也”,“冬”作“終”(上古字少,无“終”字,以“四时尽”之“冬”字为“終”字,“終”则为后起字),“日”误写为“曰”;“发”,“当为憂之省,...
《老子》26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雖(简作虽)”假作“唯”(上古二字皆為微部),“則昭”二字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二句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...
《老子》77_07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其唯道乎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叶、程并作‘唯有道者’。”
《老子》32_06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夫亦將知止’,马诞、王弼同古本。”道本无名,老子初不得已,而强为之名,以发明后世,此‘始制有名’也。名亦既有,则可因有名而及身,以求无名之樸,自然纯备,无间杂欠阙,此...
《老子》66_04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先民’,易州、磻溪作‘先人’,并无‘必’字。易州、磻溪无‘其’字。赵写‘後’作‘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52_04_校笺_13_高明
高明云:“俞、孙、奚三氏之说皆通,尤以奚侗举‘兑為口’引申為人之耳目鼻口,谓‘塞兑、閉門,使民无知无欲,可以不劳而理’,更切《老子》经义。帛书甲本作‘塞其’,‘閎’字也写作‘悶’。...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09_王昶
王昶云:“邢州作‘或接或隳’,至元作‘或載或隳’。”
《老子》39_1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謂(简作谓)”借为“胃”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物部),“胃”后损缺一字,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补为“曰”;“穀”,简作“橐”。帛书乙本同此句,唯“謂(简作谓)”借作“胃...
《老子》67_03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一本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7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“損(简为损)”作“败”(二字为异体),“益”作“補(简為补)”。帛书乙本“损(简為损)”假作“云”(二字上古皆为文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作“损(简為损)”;下句损...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7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《文子》引‘絶學无憂’在‘絶聖棄智’之上,疑古本如是,盖与三‘絶’字意义相同。今在‘唯之与阿’句上,则意似不属矣。或谓‘绝聖棄智’以下,皆以两句足义,此止一句,恐非。不...
《老子》75_02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民之難治者,以其上之有為也,是以難治’,古本。殊不知民不難治,至于難治者,由上之人有為多欲,而民亦化上,是以難治也。汉文帝尽灭民租,恭俭清静,而天下大治,其效著矣。苏...
《老子》74_05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明皇‘而’作‘夫’,‘是’下有‘謂’字。陈象古‘是’下有‘謂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9_05_校笺_08_王昶
王昶云:“至无‘噤’作‘呴’。”
《老子》78_03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''弱之勝强,柔之勝剛',王雱本下'之'字作'能'。'
《老子》10_05_校笺_15_陈景元
陈景元云:“‘天門’者,自然之門也。自然生太极,太极生天地,天地生阴阳,阴阳生万物,(万物)死,万物生死由之而往来,故谓之‘天門’。‘開’谓散施,‘闔’谓歙敛。開则生成,闔则衰灭。...
《老子》22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王守正本“少”作“小”,謂“小則得,多則惑”。想尔本、景龙本、馆本、遂州本“惑”作“或”,謂“少則得,多則或”。其他诸通行本皆同帛书本。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张松如、古棣、高明之说皆非是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死而不忘者,壽也”。“忘”,若作“亡”,《说文》謂“逃也”,《玉篇》謂“死也,去也,逃也,无也”;孔颖达疏《周易·旅》“亡”...
《老子》29_04_校笺_09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故物’以下,皆以相反為义,而文字各本多歧。末句依帛书甲、乙本写正,与范本亦合也。此言事物之转变,有似先而反后者,有似缓而反急者,有似强而反弱者,有似成而反敗者,着意為...
《老子》21_03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吴澄本作“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;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”。则与俞说合。然譣之帛书甲、乙本,经文语序则与王弼本等同,可证王弼本等本语序不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