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06_02_校笺_02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天地根’,古本《列子》并作‘天地之根’。”
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此两者’,河上、王弼‘此’作‘夫’,高翻无‘此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9_吴澄
吴澄云:“智能知人,徇外之智尔。能自知,则内能尽性也,故謂之明。”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13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强本成疏引经文云:‘跂者不久。’是成作‘跂者不久’。按:王注:‘物尚进则失安。’‘企者不立’,盖所以喻人君行有为之政,如飘風暴雨,急往前进,而其结果,终不免失败也。”帛...
《老子》57_01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邢玄、磻溪与《文子·上礼篇》引均作‘政’。柰卷作‘以正之國’。《尹文子·大道下》引《老子》曰:‘以政治國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。政者,名法是也。’顾本成疏‘政谓名教法...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09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‘寵為下’三字,当从河上本作‘辱為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14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“用智慧者,将立法也。法出而奸生,则有大僞矣。”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7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惟天为大,唯王则之,其德同天而无不覆,故云‘王乃天’。王德如天,则无为而理,道化乃行,故云‘天乃道’。言守静致虚,歸根復命,其德如此,可以为王。”
《老子》30_02_校笺_07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各本‘生’下有‘焉’字。此句下各本有‘大軍之後,必有凶年’八字,盖注语羼入正文,此本无。王氏引邢州本无。”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18_古棣
古棣云:“‘翕’,河上公注本作‘噏’,帛书乙本作‘擒’(甲本作‘拾’,系抄误),河上公古本(古棣指王羲之本)作‘翕’。《说文》未收‘翕’字。‘翕’乃古字。许书有些古字未收,如许书无...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09_东条一堂
东条一堂云:“按傅奕曰:‘是以’至‘棄物’二十字,独得诸河上公本,而古本无有。晁说之跋举此说以驳王氏。予始以为信,然后检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《老子》曰:‘人无棄人,物无棄物,是謂襲...
《老子》30_06_校笺_02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果而不得以是’,各本‘以’作‘已’,无‘是’。”
《老子》56_05_校笺_02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‘玄’,天也。人能行此上事,是謂与天同道也。”
《老子》74_05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是大匠斵’,斵,陟角反。”
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11_狩野直喜
狩野直喜云:“河上公本之与王弼本,经文原不相同,后世辅嗣义行,而河上注渐微,遂据王本妄改经文,以致两者混而无别,幸有旧钞足以正刊本之误。····第四十一‘建德若偷,質真若渝’;此本...
《老子》07_02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天地所以能長且久’,(龙兴观)碑本无‘且’字。‘故能長生’,(龙兴观)碑本作‘長久’。”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05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室町本‘行’下有‘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傅奕本作“而王侯以自稱也”,范应元本作“而王侯以自謂也”,敦煌己本作“王侯以自名”。今查怡兰堂与道藏二严本以及河上公本等汉本,皆作“王公”,而不作“王侯”,正与帛书甲、乙本...
《老子》02_02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赵孟頫本下‘已’字作‘矣’,安素轩石刻本皆作‘已’。”按:元延祐三年赵松雪书《道德经》石刻(今存北京西便门外白云观)皆作“已”,谓“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;皆知善之為善...
《老子》62_06_校笺_02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坐進此道’,古本作‘進此道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79_01_校笺_06_高延第
高延第云:'人有怨心,从而平之,虽不寻仇构衅,其意终未释也。喻治国者当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,及其有事然后图之,不足為善矣。'
《老子》64_03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其脆’,‘脆’,七岁反,河上本作‘膬’,‘膬’,昌睿反。‘易泮’,‘泮’,普半反。”
《老子》31_11_校笺_01_校勘
以上三句,前句“偏”,甲本假作“便”(上古“偏”為真部,“便”為元部,真元旁转而合韵,二字同韵,此為叠韵通假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后两句同此。乙本第一句与第三句皆同此,第二句“上...
《老子》14_04_校笺_06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‘致詰’,甲、乙本皆作‘至計’,傅奕本、通行本皆作‘致詰’。今从傅本。‘至計’、‘致詰’,音近而误。致詰即推问之义。”
《老子》67_10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‘捨其慈且勇’句,‘捨’字同此;‘捨其儉且廣’句,‘捨’作‘舍’。馆本作‘赦’,无‘其’字。” 又,河上公注云:“舍其儉约,但为奢泰。”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苏本作‘民不畏死’章,清源、黄、程本并作‘民常不畏死’。”水海按:苏辙注:“政烦刑重,民无所措手足,则常不畏死,虽以死惧之无益也。”苏辙本经文注文有“常”字。
《老子》33_03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勝人者,有力’,五注、叶、清源无‘有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8_02_校笺_06_薛蕙
薛蕙云:“為道者贵约,故去健羡,黜聪明,务日有所損。”
《老子》28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為天下溪,恒德不雞”,“離(简作离)”假借為“雞”(“離”上古為歌部,“雞”為支部,歌支对转而合韵,故“離”可假為“雞”,属转音假借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乙本...
《老子》69_04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陶说是。‘行’、‘兵’、‘臂’、‘敵’相间为韵。范、罗卷、馆本、臧疏、卷子成疏、吴同此。各本‘執无兵’句在‘仍无敵’句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