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05_04_校笺_04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不屈’,河上、陆(希声)作‘不诎’。‘屈’,郁也,抑而不申之意。”
0355

《老子》38_06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之應’,一作‘知應’。‘應’者,‘應对’之‘應’。‘攘’,音禳,揎袖出臂曰攘。‘扔’字,王弼与古本同。《音辩》云:‘引也,就也,推也。音认,又音仍。’《玉篇》:‘扔’...
0278
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传世诸本皆作“道常无名”。
05110

《老子》65_03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“賊”,本义为败坏、破坏。《说文》谓:“贼,败也,从戈则声。”“败”即坏义,引申为伤害。《玉篇》云:“賊,在则切,伤害人也。”又可引申为破坏者、败坏者、伤害者。《论语·阳货...
0355
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07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'《文选·魏都赋》刘渊林注、《连珠》注引无'故'字。按:'司'读為'伺察'之伺,《说文》无'伺'字,'司'即'伺'之初文也。'徹'、'轍'古今字。'
0426

《老子》38_09_校笺_12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不知强知曰‘前識’,识在知前也。言此前識之人,于修道行中,甚为華伪,既非大智慧源,乃是愚癡之始也。”
0307
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04_高亨

高亨云:“按:三十八章曰:‘是以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;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故去彼取此。’七十二章曰:‘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见,自爱不自贵。故去彼取此。’并与此文同例。皆复申前文,似后人...
05514

《老子》75_03_校笺_11_高明

高明云:“世传本此段经文可分成两种句型,如王弼、河上诸本均作‘以其求生之厚’;而傅奕本作‘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’,景龙碑、敦煌辛诸本作‘以其生生之厚’。‘求生’与‘生生’语义不同。易...
0419

《老子》03_05_校笺_03_张煦

张煦云:“《初学记》十七引‘心’下有‘而’字。”
04912

《老子》03_08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无不為’,傅奕、孙登同古本。河上公作‘无不治’,亦通。今存古本。”
0427

《老子》48_02_校笺_08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此二语(指‘為學者日益,聞道者日損’)乃并提二事相与比较之辞,以明為學与聞道不同之趣。意谓為學之士,必展其才智,肆力于學以日求进益。聞道之君,则反是,必敛抑聪明,不露才...
04412

《老子》08_02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“水善利萬物”,是就水对萬物的关系而言,谓水好施利於萬物,萬物因水而生(参看王安石注);“有静”,是就水本身的情况而言,谓水以虚静柔弱自处;“而”是连词(顺连而非转连)。
05212

《老子》58_07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民之迷也’,纂微、苏、五注、曹、达真、陈、叶、清源、黄、邵并无‘也’字。‘其日固已久矣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并作‘其日固久’。清源‘已’作‘以’字。”
04115
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11_高明

高明云:“世传今本多同王本,衍‘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’。景龙、邢玄、庆阳、楼古、磻溪、楼正、敦煌英、顾、范、徽、邵、司马、遂州、苏、彭、焦诸本无‘焉’字,衍作‘信不足,有不信’。奚侗...
0337

《老子》58_09_校笺_03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以方导物,舍(令)去其邪,不以方割物,所谓大方无隅。廉,清廉也。劌,伤也。以清廉清(导)民,(令去其邪,)令去其污,不以清廉劌伤于物也。以直导物,令去其僻,而不以直激沸...
0379

《老子》81_03_校笺_05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按:帛书‘多’字,当为称美之意,《汉书·爰盎传》:‘诸公闻之皆多盎。’此即‘绿水青山枉自多’之‘多’也。”
0427
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次侮’,侮,亡甫反。”
03412

《老子》67_07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儉’约也。儉约,故能不暴殄天物,而使天下不尚奢侈,家给人足,可谓廣矣。”
04615

《老子》70_05_校笺_11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《蜀志·秦宓传》作‘知我者希,則我贵矣’。按:语云,物以希为贵,則‘貴’亦希也。故此貴非人貴,亦非自貴,乃他人无知之为貴也。此言普通人君莫知聖人,此圣人所以貴也。”
03414

《老子》31_11_校笺_05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居左’,御注、《大典》作‘處左’,下‘居右’亦作‘處右’。御注作‘言以喪禮處之’,易州无此句。”
04212

《老子》76_03_校笺_07_高明
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故’下皆有‘曰’字,敦煌庚本与之同,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‘故’,顾本作‘夫’。按:‘故’、‘夫’与‘故曰’词义不同。《周髀算经》赵爽注:‘故者,申事之辞。’可...
02811
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出於无有,入於无間’,王弼无‘出’字、二‘於’字。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引同此,《道应训》引同河上。”
03715
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,后句作“而百省胃我自然”,“省”为“姓”之音假(上古二字皆为心纽耕部),“胃”为“謂(简作谓)”之假借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,帛书乙本前句同,后句“謂(简作谓...
0556

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4_詹剑峰

詹剑峰云:“‘无’,并不是‘绝对没有’,却是可能的有,在潜伏状态的有,就是有的可能性,化生的萌芽和起始。至于具体的特殊物,就是这种萌芽的发展,就是这种可能性的现实,实现了的潜能。例...
0458
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07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智惠出’,王弼作‘智慧’,或作‘慧知’,非。”水海按:《宋张太守汇刻道德真经集注》本中王弼注出“智惠”二字,浙江书局刻明华亭张之象本王弼注出“智慧”二字,中华民国九年...
05312
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18_薛蕙

薛蕙云:“利器者,喻國之威武权势之属。示,观也,猶《春秋传》所云‘观兵黩武’也。剛强者,危亡之道也;柔弱者,安存之道也。有國家者,岂可以强大而自恃乎?···譬國能守柔,则常安,不可...
0535
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繟’,音闡。‘坦’,吐但反,梁王尚、钟会、孙登、张嗣本有此。‘坦’,平大貌,河上作‘墠’。‘墠’,宽也;旦尺善反,又上單反也。”水海按:今存河上本作“繟”,河上注云:...
04811
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07_魏稼孙

魏稼孙云:“(景龙)碑皆以‘熟’為‘孰’,御注‘成之熟之’作‘熟’,馀作‘孰’,严失校。”
03410

《老子》39_06_校笺_02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《庄子·至乐篇》‘天无為以之清,···’语意本此。”
0537

《老子》13_02_校笺_06_王昶

王昶云:“至元作‘何謂寵辱’。”
051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