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敦煌丁本、英伦本、景福本、遂州本、虞世南本、楼正本、王真本、成玄英本、...
《老子》47_01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不出户,知天下’,古本‘出户’下有‘可以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59_02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服’字,古本如此,河上公、苏子由、韩非俱作‘服’字注,王弼、孙登及世本作‘早復’,如《周易·復卦》‘不远復’之义。《象》曰‘不远之復,以修身也。’亦通。然承上文‘事天...
《老子》47_02_校笺_06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本、御注本‘牖’作‘牗’,牖之别体。”
《老子》50_02_校笺_02_吴澄
吴澄云:“十者,总计上、中、下三等之人。大率分为十类。有三者,十类之中有三类也。凡不以忧思、嗜欲损寿,不以风寒暑湿致疾,能远刑诛兵争壓溺之祸者,生之徒也。其反是也,逸贵之人内伤,劳...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2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執大象’,古本下有‘者’。林希逸云:‘大象者,无象之象也。天下往者,執此而往,行之天下也。”
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繩繩兮不可名’,唐写、范、彭、白、张嗣成、吴、赵写并同此。据陆出河上本作‘繩繩’,则王本亦有‘兮’字。臧疏、馆本、磻溪、易州无‘兮’字。臧疏引节解曰:‘謂道入皮肤骨节...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05_魏源
魏源云:“‘常善救物,故物无棄物,是謂襲明’,他本‘故’字下无‘物’字,此从《淮南子》。‘故物’,傅奕本同。‘是以聖人’下四句,傅奕謂河上本有之,古本无。按:《淮南子》引《老子》曰...
《老子》38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而无”两字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同帛书乙本。其他诸本皆同帛书乙本,惟句尾皆无“也”字。
《老子》29_08_校笺_10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安于所安,则能去甚;以俭為宝,则能去奢;以不足自处,则能去泰矣。”
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06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二四引‘人多伎巧’。”
《老子》21_01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德之容’,钟云:‘容,法也。’简云:‘容,状也。’”
《老子》64_09_校笺_02_奚侗
奚侗云:“四句(指‘為之者敗之,执之者失之。是以聖人无為也,故无敗也;无執也,故无失也’)与上下文谊不相属,此第二十九章中文,彼章捝下二句,误羼于此。”
《老子》32_03_校笺_07_劳健
劳健云:“‘王侯若能守’,傅与景龙、敦煌皆如此。范作‘王侯若能守之’,诸王本作‘侯王若能守之’。他本皆无‘之’字,‘王侯’皆作‘侯王’。《释文》云‘梁武作王侯’。按‘侯’、‘守’二...
《老子》20_07_校笺_14_明太祖
明太祖注云:“此所以老子高出世人者为此,及其习道也如是。至于他人奢华者,老子却乃不如是,为何?盖谓学道与物乐不同也。所以不同者,道乃无形之理,善用无乏焉,故盈之而弗厌。其游赏宴乐,...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13_严遵
严遵注云:“审内以知外,原小以知大,因我以然彼,明近以喻遠也。”
《老子》22_03_校笺_08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抱元守一,少私寡欲,不使七情交妄,存心养性,不致五性失和,抱一之道既得,一贯之理时行,故曰‘少則得’。”又云:“多学多惑,心理不能融贯,内外不能致一,失于一者,未始不惑...
《老子》70_02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天下”,指“天下人”,这是定中结构,省略了中心词“人”。“莫能知”和“莫能行”当作 “莫之能知”和“莫之能行”,王弼注正作“莫之能知”和“莫之能行”。帛书本均如此,为《老...
《老子》77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,乙本作“唯又道者乎”,“有”假作“又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作“有”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本。柰卷本同《乙本释文》本。景龙本“唯”前有“其”字,无“乎”字,作“其唯有道...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11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作‘忽若晦’,河上作‘忽兮若海’,王弼作‘澹兮其若海’。”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默’字,傅奕同古本。河上公并开元御注本作‘繟’。王弼、梁王尚、孙登、张嗣作‘坦’。今依古本。”水海按:陆德明引王弼本作“繟”、“坦”二字,可能陆氏所见王弼本两存也。又...
《老子》51_06_校笺_08_奚侗
奚侗云:“‘亭之,毒之’,谓安之定之也。《说文》:‘亭,民所安定也。’引申有安定谊。《文选》谢灵运《初去郡诗》注引《仓颉篇》:‘亭,定也。’《广雅·释诂》:‘毒,安也。’他本‘亭’...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09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《文子·上仁篇》作‘涣兮其若冰之液’,疑《老子》古本作‘液’。‘將釋’二字,系后人旁记之词,校者用以代正文。”
《老子》58_05_校笺_07_杨树达
杨树达云:“按:‘其’,豈也。”水海按:高亨亦谓“其”犹“豈”,并说“正”下脱“善”字,将经文补作“其无正善”,译为“难道没有正确和良善吗?”此备一说。
《老子》58_09_校笺_0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以方导物,舍(令)去其邪,不以方割物,所谓大方无隅。廉,清廉也。劌,伤也。以清廉清(导)民,(令去其邪,)令去其污,不以清廉劌伤于物也。以直导物,令去其僻,而不以直激沸...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太上,謂大人也。大人在上,故曰‘太上‘。大人在上,居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焉而不为始,故下知有之而已。言从上也。”
《老子》21_03_校笺_09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同开元(作‘忽兮恍,其中有象’)。”
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10_王安石
王安石云:“墨子曰:‘非无安居也,我无足心也。非无足财也,我无足心也。’万物常至於足,而有所谓不足者,以其无足心也。得道者知其足心、足财,故曰:‘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’”
《老子》14_12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以語今之有’,各本作‘御’。”
《老子》69_03_校笺_04_陈柱
陈柱云:“下‘行’字,当為‘胻’之省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