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53_07_校笺_06_杨慎
杨慎云:“‘是謂盗誇’,謂本皆作‘誇’。柳子厚诗亦押盗誇,盖趂韵之故。今据《韩非子·解老》改作‘竽’。韩非之解曰:‘竽为众乐之倡,一竽唱而众乐和,大盗倡而小盗和,故曰盗竽。’其说既...
《老子》35_07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聽之不足聞也”,高说非是。理由見上文注【4】和注【6】所引古棣说。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14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此句各本不同,皆有‘孰能’二字居句首,王弼本作‘孰能濁以静之徐清’,语尤晦解。帛书甲、乙本均无‘孰能’二字,文句整齐,今从写正。”
《老子》39_03_校笺_0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《文选》江文通《杂体诗》注引无‘萬物’一句。”
《老子》77_01_校笺_10_吕吉甫
吕吉甫云:“天之道无為而已矣。无為則无私,无私則均。猶之張弓也,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,有餘者損之,不足者補之,适於均而已矣。”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是以聖人常善救人,故人无棄人’,古本。严遵同古本。世俗之人行而有迹,言而有过,數而有失,情窦開而不能閉,人心离而不能合,非惟自棄,而所行、所言不善,人物皆被其无穷之害...
《老子》27_08_校笺_02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善人’,古本‘人’下有‘者’,下同。”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同。乙本只残余“无間”二字。今从甲本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、白玉蟾本“无有”前有“出於”二字,作“出於无有,入于无間”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易玄本、遂州本、成...
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张舜徽说是。《老子》原文用“恒”字。“恒”,乃《老子》所用楚方言也。扬雄《方言》卷二云:“恒,言既广又大也。荆、扬之间凡言广大者谓之恒。”此处恒义,与通语“恒”之“常”义不...
《老子》04_01_校笺_1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磻溪作‘或似不盈’。成疏曰:‘而言或不盈者’,则成亦作‘或不盈’。孙盛《老子疑问反讯》及《后汉书·黄宪传》注引并同。《后汉书·刘祐传》‘延笃贻祐书’曰:‘沖而不盈’,边...
《老子》31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全损。今从甲本。想尔本、景龙本、敦煌丁本“欲”作“道”,无“者”字,“弗居”作“不處(简作处)”,谓“故有道不處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御注三本、景福...
《老子》05_01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‘芻狗’,经幢、易州作‘茎猫’,《治要》引‘芻’作‘蒭’,唐写本始此‘芻’作‘蒭’,下同。”
《老子》05_05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多言’,龙兴碑本作‘多聞’。”
《老子》52_08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无遺身殃,是謂襲常’。‘遺’,唯季反。‘襲常’,犹前言‘襲明’,密而不露也。记曰:‘掩而充裘曰襲。’‘襲常’,叶作‘襲裳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將欲奪之,必姑予之”。“奪(简作夺)”,《说文》云:“奪(今简化作夺),手持隹(鸟之短尾)失之也。从又奞。”段玉裁注云:“‘手持隹失之也’,引申为凡失去物...
《老子》57_01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马氏谓‘正’与‘奇’对文,是也。··强本荣注:‘养百姓者,妙在平均;宣风化者,要归于正直;’是荣作‘正’。《穀梁传·僖公元年》及《僖公二十二年》杨疏引‘正’均作‘政...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馆本、易州‘乃’字并作‘能”,下同。弼注曰:‘荡然公平,则乃至於无所不周普也;无所不周普,则乃至於同乎天也。’盖王本‘王’字作‘周’,‘周’字坏脱成‘王’,读者以‘...
《老子》65_06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范謂傅、王同古本。今弼注曰:‘能知稽式,是謂玄德。玄德深矣遠矣。’‘能知’三句,全是经文,疑注有脱讹,然王不作‘常知稽式’(张之象如此)。则可证也。··馆本作‘常知楷式...
《老子》71_03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俞先生说是。···卷子、馆本、成疏作‘是以聖人不病,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’。臧疏引顾欢曰:‘盖以其自无病也。’疑顾同韩非。”
《老子》25_08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道’包罗天地,生成万物,天无不覆,地无不载,故皆曰‘大’,而‘道’尤大焉。‘人’字,傅奕同古本。河上公本作‘王’,观河上公之意,以為王者,人中元尊,固有尊君之义。然按...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0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若使民常畏死,而為奇者···’,譣谊‘常’下当据敦煌辛本增一‘不’字。盖既常畏死,即不敢為奇;惟其常不畏死,故敢為奇也。”
《老子》02_06_校笺_10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因聖人不肯自處自任其事,以虚心应物,忘名忘相,无我无人,不见有為之迹,不立教化之名,故曰不居。聖人之心,虽然不居,其功终亦不可得而去者,盖以道德高于天下,天下后世未尝不...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21_杨兴顺
杨兴顺云:“老子‘无为’论的社会本质,并不是如一般所理解的对罪恶的容忍,而是他对统治者提出了如下的严重警告:当他们因私利而破坏自然法則‘道’,把社会陷於水深火热的境地时,人民就连死...
《老子》31_0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是以君子居則貴左’,纂微、司马、曹、陈、黄并无‘是以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8_05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“常”作“恒”,后因避讳而改为“常”,非“當”字之误也。“恒”即“常”义,今应作“恒”。“將欲取天下也,恒无事”和“取天下,常以无事”、“故取天下,常以无事”,...
《老子》51_06_校笺_06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《初学记》卷九、《文选·辨命论》注引《老子》曰:‘亭之,毒之,蓋之,覆之。’王弼曰:‘亭,谓品其形;毒,谓成其质。’今注夺去六字。又‘质’误为‘实’,遂至不词。当据此补...
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享’,李‘享’与‘饗’同。陆音烹,今不取。”
《老子》68_04_校笺_02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古之極’,古本下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9_13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据河上公注“侯王至尊貴,能以孤寡〔不轂〕自稱”,河上公“謂”作“稱”。应作“謂”,从帛书甲、乙本。关于“不穀”,历来治老学者各说其是,现述如下,加以讨论。 其一,“穀”校为...
《老子》29_04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夫物’,各本作‘故物’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