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8_06_校笺_07_张煦
张煦云:“苏‘樸’作‘朴’。”
《老子》44_02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作“失”非也(“亡”與“病”为韵,作“失”则失韵。作“失”者,当是传抄者机械地以“失”與“得”相对而臆改。观《老子》书,在不害义的前提下,总是力求协韵的)。但“亡”即为“失...
《老子》45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大盈若盐,亓用不窕”,“盅”作“”,“其”作“亓”,“窘”作“窕”。“盘”即“盅”之古异体,《甲本释文》则校为“冲”,高明就校正为“盅”,今从;“”即“窘”的异...
《老子》30_02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其事好’,‘好’,呼报反。‘還’,音旋。”
《老子》47_01_校笺_11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‘人主者,以天下之目视,以天下之耳听,以天下之智虑,以天下之力争。’盖即‘不出户,知天下’之古义。”
《老子》49_11_校笺_06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孩’,高读為‘閡’,是已。惟谓為闭百姓之耳目,则非。此谓人君自闭其耳目也。《韩非子·定法》云:‘人主以一国目视,故视莫明焉;以一国耳听,故听莫聪焉。’《吕氏春秋·任数...
《老子》32_02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天下莫能臣也’,河上本作‘天下不敢’。”
《老子》50_05_校笺_0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景福本、傅、范本、室町本‘厚’下有‘也’字。罗振玉曰:‘景龙本厚下有也字;’盖误校。蒋锡昌沿其误而不知。”
《老子》50_09_校笺_05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兕,兽名,犀之雌者,《尔雅》云:‘形似野牛,一角,重千斤;’《淮南子·坠形训》:‘南方之美者,有梁山之犀象焉。’高诱注:‘梁山在会稽,长沙湘南有犀角象牙,皆物之珍也。’...
《老子》51_03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’,程‘是以’作‘故’,无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以上诸说,均不失为一家之言。但管见认为“抱”则为《老子》书所用楚方言,其义为“耦”(或“偶”)。扬雄《方言》卷二云:“抱,耦也。(郭璞注云:‘耦,亦匹,互見其义耳。’)荆、...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萬物歸焉而弗為主,可名于大”。先说作“歸焉”而不作“歸之”。如上所述“焉”是兼词,相当於“於之”。“於”,介词;“之”,代词,代“道”。“萬物歸焉”,就是...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0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寵辱若驚,貴大患若身’,二句组织相似,而谊不相比。如‘寵’、‘辱’同為名词,而‘貴’则用為动词;‘驚’用為形容词,而‘身’则用為名词。‘寵辱若驚’,谓寵与辱皆若驚也。...
《老子》37_01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高明、郑良树说是,张舜徽、古棣说非是。据查《道篇》“道恒无名”(通行本第三十二章作“道常无名”)任何传本都无作“无名之樸”的。第三十二章讲侯王守“道”之益,本章节则补充讲掌...
《老子》58_07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作“人”是。此“人”为泛指,不仅包括“人君”(指“俗君”),也包括一般“民众”。韩非作“人”是,释之为“众人”则不确;河上公作“人”是,训为“人君”亦不确;至王弼始改“人”...
《老子》15_13_校笺_05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保’、‘復’、‘服’三字同為脣音,虽可通假,然应从庄本《淮南子》作‘復’。《说文》:‘復,往来也。’段注:‘《辵部》曰:返,还也。还,復也。皆训往而仍来。’是‘復’與...
《老子》16_04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有“各復”二字,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谓“各復歸其根”为证。易顺鼎、马叙伦二说非是。当应从帛书本。“根”:指事物的本根、本原。“各復歸於其根”,意即:各自返歸到它...
《老子》60_02_校笺_10_陈鼓应
陈鼓应云:“‘莅’,同‘蒞’,临。林希逸本‘莅’作‘蒞’。帛书乙本‘莅’省作‘立’。”
《老子》64_02_校笺_03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按:帛书甲本作‘其安也,易持也’。以此例之,下数句必皆有‘也’字,语法相同。”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20_吴怡
吴怡云:“懒懒散散,好像没有一个目标。然而‘若无所歸’,只是表面上没有浅薄的目标,因为一般人的目标,只是求名求利;而修道之士,以道为歸。可是道是永恒的、广大的,因此好像没有一定的歸...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04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河上本作‘海’。‘晦’者,暗也。”
《老子》67_1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无“必”字。按:有“必”字,表必然,义足。今从甲本。严遵本无“必”字,作“則死矣”,同帛书乙本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作“是謂入死門”。宋刊河上公本、道藏河上公本...
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故貴以賤為本’,司马‘以’上有必字。”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6_古棣
古棣云:“‘善數者不用籌策’,‘數’,帛书甲本和乙本、传世各本多皆如此,河上公本、《老子想尔注》本作‘計’;作‘數’作‘計’皆通,于义无差异,从众本。‘籌策’,王弼本及其他通行本皆...
《老子》77_01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其猶張弓乎’,邵‘猶’作‘由’。”水海按:邵若愚本经文作“天之道,其由張弓乎”。
《老子》77_04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明皇无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08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’。明皇作‘人之所教,我亦義教之’。”水海按:譣今易玄本(御注本)则作“人之所教,亦我義教之”,唐玄宗注本、唐玄宗疏本亦同易玄本。
《老子》31_11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言居上势則以喪禮處之’,一作‘言以喪禮處之’。‘處’,上声。”
《老子》34_04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无‘故’、‘矣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2_柳存仁
柳存仁云:“《道藏》本唐玄宗《疏》误作‘視之出口’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