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07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俞氏《平议》据《列子》引《老子》作‘兵强則灭,木强則折’,是矣。鼎又按:《文子·道原篇》作‘兵强即灭,木强即折’;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亦作‘兵强則灭,木强則折’;皆与《列...
03915

《老子》52_08_校笺_09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道藏王本‘為’作‘謂’,当据改正。二十七章‘是謂襲明’,词例与此一律,可证‘習’亦当改‘襲’。‘為’之与‘謂’,‘習’之与‘襲’,古虽并通;然王本作‘謂’,不作‘為’,...
03913

《老子》14_13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紀”,帛书乙本作“紀”即其证。作“己”者,因抄刻者写“紀”的初字“己”而致也。 关于“紀”之义,诸说纷纭。其一训“紀”为“纲紀”。河上公注云:“人能知上古...
0398

《老子》15_06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儼兮其若容’,古本。‘容’一作‘客’非也。谓貌重而若正颜容也。苏曰:‘无所不钦,未尝惰也。’”
0399

《老子》60_04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陶鸿庆说非是。陶据张之象王本注所谓《老子》无“非其”二字,而道藏王弼本、道藏集注本王弼注文皆出现“非独”二字,正与经文“非其神不傷人”之“非”相吻合。又,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...
03910

《老子》65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此;后句损掩“邦之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两处“邦”字皆作“國(简作国)”。《甲、乙本释文》皆校“不知”为“不智”。今甲、乙本互校得此后句。其他诸...
03913

《老子》65_07_校笺_05_水海

水海按:有三个“矣”,义胜。又,“與物反矣”,基本有两种解释:一种认为“反”作相反讲,释此句為“玄德”和万物的性质相反。河上公注云:“玄德之人,與万物反异,万物欲益己,玄德施與人也...
0395

《老子》25_01_校笺_12_任继愈

任继愈云:“老子对于‘道’的理解,决不及我们今天有了科学的分析方法这样清楚。他没有一个现成的名词可用,但又要打破天、帝的有神论的传统。他对‘道’有过种种的描绘:说它是渾然一体的东西...
03912

《老子》48_02_校笺_09_许抗生

许抗生云:“全句意谓要了解‘道’,就要使自己的具体知识和情欲越来越少,达到清静无為的地步。”
03915

《老子》50_10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錯’,音措。”按:范氏注文,释“錯”为“錯置”。
03911

《老子》55_02_校笺_09_张舜徵

张舜徵云:“王弼本作‘蜂蠆虺蛇不螫’。帛书甲本作‘蜂喇煨蛇弗螫’,‘’当为‘’之误,‘’与‘蠆’音近相通。帛书与王本合,不误也。‘喂’即‘虺’耳。”
0398

《老子》58_01_校笺_14_水海

水海按:河上公注云:“其政教宽大,悶悶昧昧,似若不明也。”王弼注云:“言善治政者,无形、无名、无事、无政可举,悶悶然,卒至于大治。故曰‘其政悶悶’也。”然则帛书乙本作“閑閑”,而不...
03915
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诸本‘知’作‘智’。”
03910

《老子》21_09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奚’字,古本。‘此’者,谓真道也。老子自谓‘吾奚以知衆始之所以然哉,以此真道也’。”
0395

《老子》67_06_校笺_08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慈’,爱也。夫慈爱,故能勇于行道,使亲安君尊,而天下人无弃人,物无弃物也。”
03911

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16_薛蕙

薛蕙云:“慈為三寳之首,特复言之。以慈保民,民皆亲之如父母,故戰必勝,而守必固。言慈為人之所助也。”
03912

《老子》25_05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蒋氏、马氏、古棣之说非也,譣之帛书甲、乙本,“字”上并无“强”字。古人為求上下一律,即因下句“吾强為之名曰大”,而在本句“字”上增一“强”字,而致误。“字”、“名”义不相同...
0398
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11_陈鼓应

陈鼓应云:“道法自然,道纯任自然,自己如此。就是说,道以自然為归,道的本性就是自然。董思靖说:‘道贯三才,其体自然而已。’吴澄说:‘道之所以大,以其自然,故曰法自然。非道之外别有自...
03910
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9_吴澄

吴澄注云:“計,計數多寡也。籌策,計算者所用之算,以竹为之。計數者必用籌策,然常人所为尔。有道者观之,则岂謂之善哉?善計者以不計为計,故不用籌策。”
03915
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稱’,尺证反。”
0397

《老子》45_03_校笺_05_张煦

张煦云:“‘詘’,吕等作‘屈’。”
0395

《老子》14_04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致詰’,‘詰’,起吉反。”
03914

《老子》58_02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邦”,汉人避刘邦讳而改为“民”,唐人避李世民讳又改为“人”,欲复《老子》原本之真,必作“邦”也。况且本章首四句,谈的是“治国安邦”之策,并非仅指“治民”;...
03914

《老子》20_07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如春登臺’,王弼、顾欢并同。明皇、易州石刻亦同。明正统十年《道藏》所刊明皇本始误作‘登春臺’,陆希声、王真诸本并误,今流俗本皆然矣。又李善《闲居赋》注引亦误。”
0395

《老子》24_04_校笺_02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馆本无‘者’字,‘伐’作‘饒’。《文选·奏弹王源文》注引‘自伐’二句,亦无‘者’字。《庄子·山木篇》引‘大成之人’曰:‘自伐者无功。’《论语义疏》三引李充曰:‘自代者无...
03915

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禄,通“琭”。琭琭,玉美貌。作“碌碌”、“渌渌”,皆一声之传。硌硌,慧琳《一切经音义》引《老子》经文作此字,与帛书乙本合。《玉篇》云:“硌,力各切,山上大石。又石次玉。”朱...
03910

《老子》28_05_校笺_05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(谷)虚而能容,深不可测,人歸之如水之赴谷也。虚而能容,則常久之德,无有不备。”
0397

《老子》30_06_校笺_07_严復

严復云:“夫不得已,岂独用兵然哉?凡事至不得已而後起而应之,则不中理亦寡矣。”
03915

《老子》06_03_校笺_09_冯达甫

冯达甫云:“綿綿,謂引气匀、缓、细、长,連綿不止。导引真气到达一定程度时,鼻息微微,若存若无,有似胎儿没有外呼吸,但有旺盛的内呼吸而已。这是人类在高度入静状态下的一种自然本能。綿綿...
03910

《老子》80_03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张舜徽说是。敦煌庚本即无两“雖”字,正与帛书本合。又:“輿”,《说文》“車輿也”,《玉篇》“車乘”,即車箱。其义与“車”义通。“轝”,同“輿”。《集韵》谓“輿”,“或作轝”...
039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