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10_魏源

魏源云:“人与三才参其大,惟其同法乎道故也。末四语以人法為主,盖人性之大,与天地参。前章言‘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王,王乃天,天乃道’,是王者,人道之尽而与天地同者也。言王者何以全其...
0325

《老子》14_03_校笺_06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馆本、罗卷‘搏’作‘博’,寇、彭、张嗣成作‘搏’,各本作‘搏’。《庄子·知北游篇》曰:‘搏之而不得。’盖本此文,亦作‘搏’。《列子》作‘循’者,揗之借字,《老子》本文当...
0467

《老子》32_05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人莫之令,而自均’,李:‘令,力政切,敬命也。’司马‘人’作‘民’。”
05611

《老子》31_11_校笺_14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‘偏將軍居左’上,从帛书甲、乙本加‘是以’二字。各本作‘言以喪禮處之’,从帛书改‘處’為‘居’,承上句‘居左’、‘居右’而為言也。句末又据增‘也’字,以明语气之稍顿。”
07413

《老子》59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全损,帛书乙本作“重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莫知其□”,前句损掩“積德則无不克”,后句损掩“无不克則”和句尾“極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据通行本校补,今从。道藏河上公本、宋...
0499
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18_吴澄

吴澄注:“豫、猶,皆兽名。豫,象属。猶,犬子也。象能前知,其行迟疑。犬先人行,寻又回顾,故迟回不进,謂之猶豫。···貴,宝重也。宝重其言,不肯轻易出口,如犬行之迟疑退缩。盖聖人不言...
0538

《老子》45_04_校笺_08_高明

高明云:“今本‘大辯若訥’,帛书甲本作‘大赢如纳’,乙本仅存一‘絀’字。按甲本‘大赢如炳’与今本‘大辯若訥’,两句句尾皆为从‘内’声之字,彼此皆可借用。其中主要的区别是‘赢’与‘辯...
08011

《老子》38_07_校笺_05_梁启雄

梁启雄云:“《老子》作‘失道而後德,失德而後仁,失仁而後義,失義而後禮’,没有下四个‘失’字。据上文的文意,是说道、德、仁、義、禮五种东西有因依相生的关系,那末,‘失’字不是‘亡失...
04013
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06_俞樾

俞樾云:“按:唐景龙碑作‘明白四達,能无知’,其义并胜,当从之。‘明白四達,能无知’,即‘知白守黑’之义也。王弼本误倒之。河上公本两句并作‘无知’,则词复矣。”水海按:王弼本作“愛...
0399

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2_文子

《文子·道原篇》云:“有形产於无形,故无形者,有形之始也···有名产於无名,无名者,有名之母也。”
03514
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我无事,民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”,前句损掩“自富”二字,并无“而”字,后句全损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马叙伦《老子覈定文》则校“我”为“上”。景龙本无两“而”字,...
0515

《老子》39_05_校笺_05_王昶

王昶云:“至无同开元。”
0318
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12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检《道藏·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》引王弼云:‘无物以易其身,故曰貴也,如此乃可以託天下也。无物可以损其身,故曰愛也,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。’亦‘託天下’在‘寄天下’之前。遂州...
03014

《老子》50_04_校笺_05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御注、景福、敦煌四本均无‘亦’字,景福本‘動’下有‘皆’字。”
0466
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17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翕”。吴澄即云“‘歙’,音‘翕’”,“翕”当為本音本字。在《老子》第三十六章“将欲翕之,必姑张之”文中,帛书乙本作“擒”,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即作“翕”。此...
0429

《老子》17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安”作“案”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道藏河上公本首句“信”作“有”,“足”后有“焉”,无“安”字,“不信”后有“焉”字,謂“有不足焉,有不信焉”。敦煌唐写本S四...
0425

《老子》55_10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胃之不道,不□□□”,“胃”为“謂(简作谓)”之省写或假借,后句损缺“道蚤已”三字,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则校补为“道早已”。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顾欢本、敦煌...
03113

《老子》30_02_校笺_13_古棣

古棣云:“‘其事好還’,‘還’,《释文》音旋;范应元注‘還,句缘切,经史旋、還通’;朱谦之说‘其事好還,謂兵凶戰危,反自为祸也’;陈鼓应则今译为‘用兵这件事一定会得到還报’。对‘好...
03012

《老子》22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自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“章”误作“明”;帛书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今通行本“視(简作视)”作“是”,“章”作“彰”,謂“不自是,故彰”。唯想尔本“章”如字...
0365

《老子》75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皆同此。今从之。宋徽宗本、邵若愚本、彭耜本无“夫”字,“賢(简为贤)”后有“於”字,“貴生”后有“也”字,作“唯无以生為者,是賢於貴生也”;吕惠卿本与之同,唯...
0375

《老子》48_01_校笺_05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二十章王注:‘下篇為學者日益,為道者日損;’系引此章经文,可证王本二‘日’上亦有‘者’字,当据补正。”
0347

《老子》53_03_校笺_08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、林作‘民甚好徑’。”
0459

《老子》39_12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臧疏引顾欢曰:‘夫言高以下為基者’,是顾无‘必’字。”
03213
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《玉篇·尸部》云:“居,處也。”《广韵》云:“居,處也。處,居也。”是知“居”、“處”同义,“居住”之义。此處引申为“立身”或“處身”。“居其厚”即立身于敦厚。河上公注:“...
0347

《老子》74_04_校笺_02_薛蕙

薛蕙云:“‘常有司殺者殺’,一无下‘殺’字。”
05113

《老子》67_05_校笺_03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《文中子·中说·魏相篇》仇璋说‘三有’曰:‘有慈,有儉,有不為天下先’;实即本此,亦无‘敢’字。”
02812

《老子》42_10_校笺_09_古棣

古棣云:“按:《老子》用古字‘斆’,后世‘斆’字废弃,其義淹没,一种传本写作‘教’,一种传本写作‘學’。‘斆,學半’,一语出自古文《尚书·兑命》。古文《尚书》公认为晋人伪作,但‘斆...
0415

《老子》58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其正察察,其邦夬央”,“正”为“政”之假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为“政”;“央”为“狭(kuài)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见纽月部)或省写,《甲本释文》校为“缺”,许抗生...
0237

《老子》52_05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作“啟”,如帛书本。他本作“開(简作开)”,二字谊同,因避汉景帝讳而后人改“啟”為“開”。关于“濟”之义,主要有三说。一说“濟”为“完成”、“成就”。吴澄注云:...
0299

《老子》32_02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而天下弗敢臣”。因上句谓“樸雖小”,下句意义有转折,所以用转折连词“而”,以與上句的“雖”相应,遂构成转折复句。通行本无“而”字,盖传抄中误遗也。又“弗”...
028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