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8_08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不忒’,忒,吐得反,顾云‘差也,爽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79_02_校笺_03_陆德明
陆德明云:''契',苦计反。'
《老子》43_01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天下之至柔,馳騁天下之至堅’,诸河、王本及傅本同此石。范本作‘天下之至柔,馳騁於天下之至堅’;并云‘《淮南子》有於字,与古本合’。按: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、道应训》二篇今...
《老子》28_10_校笺_16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器,形器也。自‘知雄’已下论脩性反德,則復歸於道。此云樸散為器者,明德全合道,即能应用。应用迹粗,涉於形器,故云‘樸散則為器’也。既涉形器,其材用必有精粗,故凡人用之...
《老子》79_04_校笺_07_冯达甫
冯达甫云:''與',助,支持。善人,有德司契的人。善人消怨而不生怨,故得天道之助。能否得天道之助,则视其有德无德。这是自然规律,谁能违反?嫌怨不是调和可能解决的,必须消除结怨根源才行...
《老子》43_04_校笺_02_张煦
张煦云:“葛无‘不言’二句。”
《老子》29_01_校笺_12_苏辙
苏辙注云:“聖人之有天下,非取之也,万物归之,不得已而受之。其治天下,非為之也,因万物之自然,而除其害耳。若欲取而為之,则不可得矣。”
《老子》01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;帛书乙本作“恒又欲也,以觀其所噭(qiào)”,“又”为“有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之部)。今从帛书甲本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所嗷(qiào)’,乙本同,通行...
《老子》44_03_校笺_09_王弼
王弼注云:“甚愛,不與物通;多藏,不與物散。求之者多,攻之者众,为物所病,故‘大费’、‘厚亡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29_04_校笺_09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故物’以下,皆以相反為义,而文字各本多歧。末句依帛书甲、乙本写正,与范本亦合也。此言事物之转变,有似先而反后者,有似缓而反急者,有似强而反弱者,有似成而反敗者,着意為...
《老子》01_08_校笺_08_刘巨济
刘巨济云:“衆妙者,萬物之妙也。萬物皆有妙,而皆出于道,则道妙萬物也。”
《老子》45_03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屈’,古本作‘诎’。”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11_高明
高明云:“乙本‘或唑’二字,犹今本‘或吹’。‘唑’、‘吹’二字古為双声叠韵,音同互假。在此当从易氏作‘或嘘或吹’。甲本有六字残损,参譣王本,其中包括‘或强或羸’一句;乙本虽保存完好...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10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或挫’,河上、御注、景福三本作‘載’,景龙、敦煌二本作‘接’。”
《老子》02_04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高亨谓无“焉”字是,帛书本即无“焉”字,可证高说之确。但高谓“作”当在“萬物”上,则不确也,帛书本“作”在“萬物”后。又,朱谦之谓“辭”当作“始”,朱说则是也。三十章王弼注...
《老子》46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却”字;帛书乙本作“□□□道,却走馬□糞”,前句损掩“天下有”三字,后句损掩“以”字。今两本互校,得此两句。傅奕本“糞(简作粪)”作“播”,谓“天下有道,却走...
《老子》30_01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景龙碑作‘以道作人主者’,他人从未言及,疑俞氏所见之本,乃偶然之笔误,未可据以为证也。李霖《道德真经取善集》引王注作‘尚不以兵强天下’;吴澄《道德真经注》引王注作‘尚不...
《老子》02_06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‘不去’,苏作‘弗去’。”
《老子》46_03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应有此句。据《韩非子·喻老》和帛书甲、乙本可知,先秦两汉,此句尚有,到魏王弼时,此句已脱;所以,至唐陆德明所见王本已不全矣,故陆亦脱此句。又,孙诒让云:“《韩诗外传》引‘可...
《老子》30_03_校笺_12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善者果而已矣’,按:王弼本作‘善有果而已’。河上本‘有’作‘者’,语意均不圆畅,显有脱夺,今据帛书甲、乙本写正。”
《老子》03_0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以聲人之□□”,“聖(简作圣)”假作“聲”(上古二字皆為书纽耕部),“治也”二字损掩;帛书乙本如此,唯“聖”省作“取”,《乙本释文》径直校作“聖”(简化作“圣”...
《老子》47_01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不出户,知天下’,古本‘出户’下有‘可以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30_06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“果而毋得已居”,“毋”,副词,表示否定,相当於“不”。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卷十云:“‘無’,不也。····《老子》下篇:‘聖人不積。’《魏策》引作‘聖人無積’。《诗经·皇矣...
《老子》03_07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罗卷、易州及孙盛《老子疑问反讯》引并无‘夫’字。罗卷‘不敢’下有‘不’字。磻溪、白、赵写及《治要》引‘為’下并有‘也’字。”又云:“罗卷无‘為无為’三字。观王弼注‘使夫...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11_古棣
古棣云:“‘其出彌遠,其知彌尠’,傅奕本、范应元本皆如此,今存其他各本‘尠’作‘少’。……‘尠’读鲜,与‘遠’同入元部,如作‘少’,则失韵。高亨亦从傅奕本、范应元本。今存傅奕本作‘...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16_古棣
古棣云:“高亨说:‘則读为贼,則、賊古殆一字也。《说文》:則,等画物也,从刀从貝。籀文作鼎,等画物之义,它书无证。而法則之則,实借为式耳。則即古賊字,从刀从貝,謂以刀毁貝也。与败同...
《老子》04_02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淵貧’,‘貧’,河上作‘乎’。”
《老子》48_01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為學者日益’,言俗主為有為之學者,以情欲日益為目的;情欲日益,天下所以生事多扰也。”
《老子》31_03_校笺_07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甲本作‘故有欲者弗居’,乙本缺文。傅奕本、通行本皆作‘故有道者不處’。今从傅本改‘欲’為‘道’。甲本此句与老子思想不合。”
《老子》04_04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湛兮似或存’,罗卷无‘兮’字,‘或’作‘常’。《文选·七里濑诗》注、《论语义疏》七引并与此同。《义疏》又引河上注曰:‘或,常也。’则河上亦作‘或’矣。藏疏本亦作‘或’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