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02_成玄英
成玄英云:“河上本作‘復’,诸家作‘備’。‘備’,防也。衆人執滞有為不能忘學,故執學者以防众生之祸患也。”(顾本成疏)。水海按:卷子成疏云:“‘復’,河上作‘備’。”察今存河上本则...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大上’,‘大’音太。王云:‘太上謂大人也。’顾云:‘太古上德之人也。’”
《老子》10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四字,甲、乙本皆如此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李约本无此四字。其他诸本皆同帛书本。
《老子》30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□□所居,楚朸生之”,损掩“其事好還,師之”六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“棘”作“朸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订为“棘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通行本作‘荆棘生焉...
《老子》64_10_校笺_09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道本无為,心非有作,一念才起,即是妄源。為恶為善,而事虽不同;逐境逐情而意常不异。妄念既作,莫非危机,故舜曰:‘人心惟危。’是以聖人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,常因自然...
《老子》62_04_校笺_05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此喻说也。言不善之人,亦在教之而已。人言行不善,何棄遗之有乎?当导之以善道,冀从化而悛恶,不可棄之而不化,故云:何棄之有?”
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08_陈柱
陈柱云:“四‘民’字各本皆有‘而’字,罗振玉云‘景龙本无而字’。柱按:无‘而’字是也。‘為’、‘化’韵,‘静’、‘正’韵,‘事’、‘富’韵,‘欲’、‘朴’韵。”
《老子》15_01_校笺_05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《文子·上仁篇》引此章云:‘古之善為天下者。’是亦指君而言。疑‘士’字或系‘天下’二字之误。”
《老子》13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苛胃龍辱若驚”,“何”假為“苛”(上古二字皆為匣纽歌部),“謂(简作谓)”假為“胃”(上古二字皆為匣纽物部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乙本作“何胃弄辱若驚”,“胃”為...
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11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‘足’字从止,即‘趾’字,故义为止。《周易》‘鼎折足’,郑注:‘无事曰趾,陈设曰足。’《汉书·五行志》:‘足者止也。’二十八章‘常德乃足’,河上注‘止也’。刘咸炘曰...
《老子》55_06_校笺_13_苏辙
苏辙云:“老子之言道德,每以婴儿况之者,皆言其体而已,未及其用也。今夫婴儿汨然无欲,其体之者至矣。然而物来而不知应,故未可以言用也。道无形体,物莫得而见也,况可得而伤之乎?人之所以...
《老子》57_03_校笺_11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按:河上、王弼本均作‘吾何以知其然哉?以此’。帛书乙本作‘吾何以知其然也哉?”无‘以此’二字。严、彭诸本亦无此二字,盖原文也,今据帛书删正。‘吾何以知其然也哉?’乃用反...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06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聖人之在天下,歙歙焉’,‘歙’,音吸,收敛也。聖人之心与百姓之心,其初均同乎虚静、纯粹,至善未有恶也。惟聖人清静无欲,自全其初,则百姓亦清静无欲,各全其初。故聖人之在...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14_高亨
高亨云:“按‘直’字不押韵,‘正’、‘定’不切合文意,均是误字。疑当作‘申’,與下文‘新’為韵。枉,曲屈也;申,伸也。”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11_冯达甫
冯达甫云:“燃燭点灯,但能照見别人面目,却看不到自己真容。既能照人并能照己的,只有明鉴。故真正高明的人,不在知人,而在自知。”
《老子》80_04_校笺_05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严遵‘復’字无。‘人’当从诸本作‘民’,以与上文一律。”
《老子》18_04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各本及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索隐、《魏豹传》索隐、《汉书·魏豹传》注、《后汉书·卢植传》注、《文选·西征赋》注、《结客出自蓟北门行》注引并作‘忠臣’。《...
《老子》39_09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胃浴毋已盈將將恐渴”,误重一“將”字。帛书乙本作“谷毋已□將渴”,损掩“盈”字,“將”下脱一“恐”字。毋,其他诸本通作“无”(或“無”)。已,除河上公本之外,其他...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民常不畏死,如之何其以死惧之’,古本。谓民之争利犯法而常不畏死者,由上之人有为多欲而然也。在上者只当清静无欲而使之自化,如之何更以死罪惧之?”
《老子》38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,只余末一“德”字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其他诸本以及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引皆同乙本。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7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道出言’,御注、河上、王弼作‘道之出口’,傅奕作‘道之出言’,下‘視’、‘聽’、‘用’三句各本皆有‘之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80_01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刘说是也。河上注曰:‘使民各有部曲什伯;’是河上‘民’字本在‘有’字上也。赵写同此(指傅本),惟无‘也’字。馆本、卷子成疏无‘也’字,馆本‘使’下无‘民’字。柰卷‘寡’...
《老子》81_01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朱谦之说是。陈柱据俞樾误说校为“信者不美,美者不信”,今验之帛书本,皆失校也。又:“信”,真实;“美”,华丽。此“美言”,与“巧言”义通。吴澄云:“言之实者,不饰美;言之美...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《韩非子·喻老》‘是以’作‘故曰’。白、张嗣成、张之象、臧疏‘君子’并作‘聖人’,各本及《韩非子》引同此(作‘君子’)。成疏曰:‘言君子達人終日行化。’则成亦作‘君...
《老子》45_05_校笺_02_魏稼孙
魏稼孙云:“‘躁勝塞’,御注‘塞’作‘寒’,严失校。”
《老子》21_07_校笺_04_吴云
吴云云:“傅本作‘自今及古’,王弼同此石(广明本作‘自古及今’)。”
《老子》34_06_校笺_12_明太祖
明太祖云:“聖人善能利济萬物,又不自夸其功,是谓能成其大。”
《老子》13_07_校笺_09_司马光
司马光云:“有身始有患也,然则既有此身,则当贵之,爱之,循自然之理,以应事物,不纵情欲,俾之无患可也。”
《老子》64_1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慎終若始,則□□□□”,后句损“无敗事矣”四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作“故曰:‘慎冬若始,則无敗事矣。’”“終”作本字“冬”,“故”后有一“曰”字,似...
《老子》23_06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诸本‘得’并作‘德’。古字‘得’、‘德’通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‘吾為若德’,《汉书》作‘公得是已’。河上公、王弼‘德者同於德,失者同於失’上,俱无‘從事’句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