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38_07_校笺_02_张煦

张煦云:“葛作‘失德而後德’。”
03114

《老子》01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;帛书乙本损掩“非恒道也”四字。今从甲本。其他诸本皆无两“也”字,“恒”作“常”,谓“道,可道,非常道”。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和《道应训》引亦无两“也”字,“恒”...
0436

《老子》72_01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无‘則’字,王弼无‘矣’字。”按:道藏河上本有“則”字,宋刊河上本則无“則”字。
0405
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15_吴怡

吴怡云:“一般把‘常’当做永远的意思,似乎很容易把这个‘常’字打发了,可是‘常’毕竟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术语,在第一章中便特别标出了‘常道’,所以这个‘常’还有较深的意义。在第一...
04412

《老子》41_14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严遵、王弼同古本(作‘善貸且善成’),河上公作‘善貸且成’。今从古本。‘貸’,施也。谓道虽隱于无名,然而夫唯此道,善貸施万物,而且善成之也。”按:道藏河上公本、宋河上公...
0297

《老子》11_06_校笺_06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‘无’,指壁中虚空者而言。‘當其无,有室之用’,谓當壁中有虚空之处,故可资以出入而有室之用也。”
05310

《老子》49_01_校笺_02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二四引‘常’作‘恒’。”
04911

《老子》65_03_校笺_05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王无‘也’字,是。‘多知故’当连读。古称‘巧伪’為‘故’,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‘偶智故,曲巧伪诈’,是其证。”
0325
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15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不复能以恩仁令物,而赖威权也。不能以正齐民,而以智治国,下知避之,其令不从,故曰‘侮之’也。”
0436

《老子》30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敦煌丁本、楼正本、陆希声本、强思齐本、(唐)李荣本、杜光庭本、陈象古本、吕惠卿本、司马光本、道藏苏辙...
0458

《老子》62_04_校笺_06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此言不善人化于道,亦能改过迁善,可知人无棄人,故道为不善人之所保也。”
02910
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7_刘师培

刘师培云:“‘善勝敵者不與’,王注:‘不與争也。’按:‘與’当作‘舉’,‘舉’即舉兵,犹古籍‘大舉’之省‘兵’字也。”
03214
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06_魏稼孙

魏稼孙云:“按:御注‘已’下有‘是’字,与景龙碑同。”
04215

《老子》51_05_校笺_10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《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》此节附注校语云:‘明皇、王弼二本命并作爵。’各王注本均误录作弼注,殿本亦如此。纪昀曰:‘按此句,疑命字下原校语,误作弼注。’按纪说是也。道藏张...
05615

《老子》27_09_校笺_05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不善人,未觉者也,非本不善,未明乎善也。資,质也。未觉者亦有先觉者之资质也。人皆可以为善人,特其未觉,而藉先觉者觉之耳。”
0465

《老子》80_06_校笺_06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‘犬’作‘狗’。‘國’字,《魏都赋》注引作‘里’。‘犬’字,潘,柰卷、馆本、卷子成疏、臧疏及《治要》引作‘狗’,《经幢》作‘猫’。‘聲’字,磻溪作‘音’。”
0298
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04_王昶

王昶云:“‘其次親之,其次譽之’,开元、至元不重‘其次’二字,下同。”
0405

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07_纪昀

纪昀云:“‘衣養’,河上公注本作‘愛養’,《永乐大典》作‘衣被’。”
06111

《老子》80_06_校笺_07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‘隣’字,广明、罗卷、顾同此。按:《说文》‘五家为鄰,从邑粦聲。’古作。《九经字样》云:‘作隣者讹,宜作鄰。’”水海按:“隣”,为“鄰”的俗写异体。《广韵·真部》云:“...
04613

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07_洪赜煊

洪赜煊云:“‘琭琭’犹‘録録’,《广雅·释诂》:‘逯逯,众也;’《说文》:‘娽,随从也;’并通用字。王本‘貴物以多而见賤,落落石坚貌,石本賤物,以坚而自貞,是以两不欲也。’《晏子春...
0555

《老子》22_11_校笺_07_冯达甫

冯达甫云:“‘誠,全而歸之。’‘誠’字顿。它在回护前文‘聖人執一為天下牧’句,并明结全章主旨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‘誠者,天之道也;誠之者,人之道也。’朱注:‘誠者,真实无妄之謂,天理...
0529

《老子》16_03_校笺_10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‘夫物’,《释文》作‘凡物’,则王本作‘凡物’,当据改正。‘夫’、‘凡’、‘萬’三字,均为脣音,可以相假;《庄子》作‘萬’,乃用正字。‘凡物’即上文‘萬物並作’之‘萬物...
0297

《老子》51_05_校笺_07_张煦

张煦云:“葛、林‘爵’作‘命’。”
0568

《老子》05_02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聖人体此道以博爱,其仁亦至矣,而不言仁。其于百姓,亦如天地之于萬物,辅其自然而不言之,使养生送死无憾,不知帝力何有于我哉?”
0409

《老子》09_01_校笺_08_许抗生

许抗生云:“‘殖’,甲、乙本皆作‘植’,《说文》无‘植’字,疑为‘殖’字。《广雅·释诂》:‘殖,积也。’殖即积累的意思。‘已’,止也。”
0337

《老子》58_09_校笺_05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劌’,姑卫切,伤也。‘肆’,陈也。‘燿’,照之光也。是以聖人方正而不割截,清廉而不伤劌,端直而不陈设,光明而不炫燿。皆本自然,非有为也。”
0339
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10_严灵峰

严灵峰云:“河上公注曰:‘輜,静也。聖人終日行道,不離其静与重也。’甚得其义。河上公以‘静’、‘重’对文是也。··按本章上下文,俱以‘重’、‘静’,‘輕’、‘躁’对文,可证。疑古原...
0289
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05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罗运贤曰:‘《释名·释言语》:名,明也。’锡昌按:‘名’、‘明’古虽通用,然《老子》作‘明’,不作‘名’。二十二章‘不自見,故明’;五十二章‘見小曰明’,皆‘見’、‘明...
05913

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仅留“恒足矣”一句,前句全损;帛书乙本仅留句末“足矣”二字,其他皆损。“故知足之足”,今据王弼本、景龙本、傅奕本校补。其他本“恒”皆作“常”。严遵本、敦煌己本、杜光...
0545

《老子》66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居前而民弗害也,居上而民弗重也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乙本作‘故居上而民弗重也,居前而民弗害’,通行本同,疑此处误倒。”按:上文先言“上民”如何,后言“先民...
055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