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08_06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苏、吕无‘矣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1_04_校笺_02_王安石
王安石云:“‘无’,所以名天地之始;‘有’,所以名其终,故曰‘萬物之母’。”陈鼓应云:“按:‘无’、‘有’乃是哲学上的一个常用的词。四十章上有‘天下萬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’之说,这里...
《老子》63_03_校笺_10_吴澄
吴澄云:“所以得遂其无為者,能圖其難於易之时,為其大於細之时也。天下之事,始易而终難,始細而终大。终之難起於始之易,终之大起於始之細。故圖之為之於其易、細之始,则其终可不至於難,可...
《老子》55_05_校笺_15_章炳麟
章炳麟云:“《老子》‘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’,《释文》:‘峻,赤子阴也,子垂反。’三州谓赤子阴曰‘峻’。”(《新方言·岭外三州语》)水海按:今陕西省汉中市、关中某些地方,川东、鄂西等...
《老子》05_05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’,數,音朔。萬物之多,百姓之众,聖人不过推此一道而博爱之,岂区区言仁也?傥多言仁爱,而不能体道,则空有其言,而无实效,故多言则数窮也,不如同天地守...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知”。想尔本、傅奕本等本即作“知”。《庄子·胠箧篇》和《在宥篇》两次援引皆作“知”。“知”,后来写作“智”。又,帛书甲本与通行本无“而”字,乙本有“而”字...
《老子》49_03_校笺_04_古棣
古棣云:“这几句话中的‘吾’,指代上文中的‘聖人’,也就是老子理想的聖明之君;‘者’、‘之’,指代上文的‘百姓’。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:‘百姓’善的,吾要以善对待他;不善的,吾也要以...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將恐蹶’,蹶,蹇月反、其月反。”
《老子》30_04_校笺_06_张煦
张煦云:“吕、葛、苏无‘焉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9_05_校笺_14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功成名遂身退,此举戒也。夫满则招损,谦便受益。惟彼天道,尚不常盈,故功成者隳,名遂者亏。钦求長保,未闻斯语。当须忘功与名,退身辞盛,如彼天道,不失盈虚,则无忧责矣。”
《老子》42_03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应作“衰”。“衰”是“抱”的古字。(《说文·衣部》:“衰,裹也。从衣,包声。”徐铉注:“今俗作‘抱’,非。”段玉裁注:“《论语》:‘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。’马融释以‘怀...
《老子》31_04_校笺_06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中井履轩说非也。《左传·桓公八年》云:‘楚人尚左;’与《老子》‘君子居則貴左’、‘吉事尚左’之俗相合。又遂州本作‘貴佐’,乃‘左’字之误。又傅、范本‘君子’上有‘是以’...
《老子》76_01_校笺_07_高明
高明云:“按‘人之生也柔弱’,‘柔弱’指人体中之筋、肉等组织而言,如五十五章‘骨筋柔弱而握固’(乙本),即此‘柔弱’之义。帛书甲本‘其死也仞堅强’,乙本‘其死也信堅强’,‘仞’或‘...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1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范谓王同古本,则范见王本作‘或彊或剉,或培或墮’。然陆于《释文》出‘羸’、‘挫’、‘隳’三字,则今王本固即陆见之本。窃以為此文当仍以陆本為正,因以时代而言,陆在范前...
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前句损掩“餌(简作饵)”字,后句同此。今从甲本。吕惠卿本“與(简作与)”作“於(今作于)”,“格”作“客”,谓“樂於餌,過客止”。想尔本“樂(简作乐)”连上...
《老子》79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;帛书乙本全损,但据所损字数为八个字,则当无'夫'字,《乙本释文》即校补为'天道无親,常與善人'。今从帛书甲本。其他诸本皆无'夫'字,'恒'作'常',同《乙本释文》。李道...
《老子》39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无“之”字。今从甲本。其他诸本并同甲本。“昔”,王弼注为“始也”,河上公注为“往也”。两说皆通。“一”,约有五种解释,下面分别例举。 其一,释为“道”。成玄...
《老子》79_04_校笺_07_冯达甫
冯达甫云:''與',助,支持。善人,有德司契的人。善人消怨而不生怨,故得天道之助。能否得天道之助,则视其有德无德。这是自然规律,谁能违反?嫌怨不是调和可能解决的,必须消除结怨根源才行...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道之出’,‘出’尺类反。”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10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(蒋锡昌)此义甚迂折,不切情理。这里的‘有’、‘无’,乃是接续上文言之,当属同谊。二‘之’字,于此可视作语中助词,无义;作代词,难通:‘有此三者以為利,无此三者以為用’...
《老子》80_01_校笺_09_魏源
魏源云:“‘小國寡民,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’,傅奕作‘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’。此从河上。”
《老子》35_06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前两句作“視之不足見也,聽之不足聞也”,后一句作“用之不可既也”。古棣说大致不差。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法,谓法则也。人不违地,乃得全安,法地也。地不违天,乃得全载,法天也。天不违道,乃得全覆,法道也。道不违自然,乃得其性,法自然也。法自然者,在方而法方,在圆而法圆,于自...
《老子》79_04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用两句古谚语,总结本章,又用这两句结束上篇(即《德篇》),意犹深长,用心可谓良苦!
《老子》37_04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强本成疏引经文云:‘无名之樸,亦將不欲;’是成作‘无名之樸,亦將不欲’。《释文》不重‘无名之樸’四字,恐系脱去。譣义,有之為是。‘无名之樸’即‘道’,‘道’即‘无欲’,...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13_吴澄
吴澄云:“寵,犹爱也。名位之尊,人以為荣;反观之,则辱也。故知道者不爱,而爱之者于此而驚焉。谓不能忘之,而以之动心也。貴,犹重也。貨财之富,人以為大利;反观之,则大患也。故知道者不...
《老子》55_04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握’,叶作‘摼’。”
《老子》64_11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彭‘民’上有‘故’字。各本无‘其’字。伦谓‘其’即‘幾’也,‘其’、‘幾’古通。《诗经·楚茨》‘如幾如式’,《毛传》曰:‘幾,期也;’此其例证。盖一本作‘幾’,读者...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16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聖人不立形名以检于物,不造进向以殊棄不肖。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始,故曰‘无棄人’也。不尚贤能,则民不争;不贵難得之貨,则民不为盗;不見可欲,则民心不乱。常使民心无欲无惑,...
《老子》12_03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三章‘不贵難得之貨,使民不為盗’;十九章‘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’;五十三章‘财货有余,是谓盗夸,非道也哉’。皆财貨与盗贼连言,可知财貨為盗贼之起源。‘難得之貨,令人行妨’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