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37_04_校笺_07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按《释文》大书‘吾將鎮之以无名之樸,夫亦將无欲’十四字,则今本重‘无名之樸’四字,乃涉上文而衍。”
04014
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诸本无‘一者’二字及两‘之’字(包括‘其下不物’句)。‘皦’,或作‘曒’,从日者非也。”
04813

《老子》56_09_校笺_03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按:前云‘不可得而貴’,隔句又云:‘故為天下貴’。‘貴’字疑有误。”
0468

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15_高明
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尋尋呵不可名也,復歸於无物’,乙本假‘命’字为‘名’。今本‘尋尋’二字作‘繩繩’,傅奕本及诸宋本‘繩繩’下多有‘兮’字,王弼本捝此字。‘尋尋’、‘繩繩’同音...
0526

《老子》57_03_校笺_05_武内义雄
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二本‘其然’作‘天下之然’。”
0488

《老子》14_12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本。今存各通行本“執(简作执)今”作“執古”。傅奕本“以”前有一“可”字,作“執古之道,可以御今之有”。景龙本“御”作“语”,謂“執古之道,以語今...
03614

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人多伎巧,奇物滋起’。司马光‘伎’作‘利’。”按:宋刊河上公本作“伎巧”,而道藏河上公本则作“技巧”矣。
02810

《老子》15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前句,后句同此;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前句。帛书乙本同此两句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本、傅奕本等诸唐人本,宋徽宗本、司马光本、王安...
01218

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09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《史记·曹相国世家·集解》引‘好静’句,及《老子列传·索隐》引‘无為’二句并同此(王弼本)。《汉书·曹参传》颜注引‘我无為民自化,我好静民自正’,并无两‘而’字。《...
03915

《老子》15_04_校笺_15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皆有“曰”字,今存通行本唯傅奕本有此字,他本皆无。此“曰”字乃承前领下之要字,它承前文“强為之容”,领起下述七个排句,皆谓“善為道者”的行表和仪态,这七个排句,...
04615

《老子》58_02_校笺_03_魏源

魏源云:“‘其民缺缺’,一本‘缺缺’作‘觖觖’。此并从《淮南子》及王弼。”
02815
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05_王昶

王昶云:“邢州‘釋’作‘汋’。”
0846

《老子》58_05_校笺_04_张煦

张煦云:“‘衺’,赵作‘邪’,葛作‘也’。”
0468

《老子》15_09_校笺_08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唐写卷子残本、范、宋河上、白、赵写‘混’作‘渾’,臧疏亦作‘渾’,无‘其’字。成疏曰:‘渾,合也’,则成本亦作‘渾’。馆本、易州无‘兮其’二字。按:‘混’,当作‘溷’,...
05012
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劌’,本作‘穢’,非。”
02813
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13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‘孰能濁以止,静之徐清’,奚侗《老子集解》如此。依河上注语增‘止’字。傅奕‘止’作‘澄’,‘静’作‘靖’,‘之’后有‘而’字。《永乐大典》王本与道藏陆希声、吕惠卿、邵若...
0318
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当作“嗇(sè)”,非作“式”,可由《韩非子·解老》和帛书本为证。作“式”者,为后人望文生义而改。上章已明,老子主张“其政閑閑”(政治宽宏),而反对“其政察察”(政治严明)...
04415

《老子》15_14_校笺_04_薛蕙

薛蕙云:“‘故能敝不新成’,‘故’一作‘是以’,一作‘是以能敝復成’。‘敝’,缺者。至人之所贵新成者,世俗之所贵,惟不欲盈,故能守其敝缺,而不愿為新成也。”
0285

《老子》59_04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宋河上、柰卷、易州、白‘克’作‘剋’。汪一鸾本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注引亦作‘剋’。馆本无‘莫’上‘則’字。按:‘克’当作‘勊’,今通作‘剋’。《说文》:‘勊,尤剧也。’‘...
0368
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07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御注、景福、英伦诸本‘觀’下均有‘其’字。”
0508

《老子》59_07_校笺_12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按:邢玄、磻溪、楼正、室町、柰卷、高翻并作‘蔕’。《字林》云:‘蔕、柢音同’,夏竦《古文四声韵》卷四引古《老子》亦作‘蔕’(),范说非。又,‘長生久視’为当时通行语。《...
03413

《老子》16_06_校笺_04_水海

水海按:“復命曰常”为叙述句;“復命,常也”为判断句。两句谊一也。但用如判断句意更盛。“常”,指萬物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之规律,今言之为自然法则。王安石云:“常者,乃无始已来不变之称...
03314

《老子》60_04_校笺_04_张煦

张煦云:“赵(孟頫)无‘非其神不傷人’一句。林作‘聖人亦不傷之’。”
04515
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5_劳健

劳健云:“‘知常容,容乃公’,以容、公二字为韵。‘天乃道,道乃久’,以道、久二字为韵。独‘公乃王,王乃天’二句韵相远。‘王’字义本可疑,王弼注此两句云:‘荡然公平,则乃至于无所不周...
0445
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03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夫人君者,有道则國存,无德则人散。故处大國者,当下流开纳,令天下之人交会而至,则能全其大,故曰下流天下之交。‘天下之交’,迭出前文,所以结下流之义也。”
0435
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7_刘师培

刘师培云:“《韩非子·难三》云:‘太上,下智有之,此言太上之下民无说也,安取怀惠之民。’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云:‘是故朝廷芜而无迹,田野辟而无草;故太上,下知有之。’高注:‘言太上之...
02312
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19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大國能谦下,則小國附之;小國能谦下,則大國容之。故大國谦下以取人,小國谦下而取於人。”
0408
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05_薛蕙

薛蕙云:“‘其次畏之,其次侮之’,一无下‘其次’二字。”
0289
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09_楼宇烈

楼宇烈云:“‘奥’,原为室之西南角,室中幽隐之处。‘奥’与‘暖’一声之转。‘暖’,蔽障,隐翳之意。所以王弼注:‘奥,犹暖也。可得庇荫之辞。’”
03010
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04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猶兮其貴言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无‘兮’字,程无此句。”
04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