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10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至人所居,善能弘益,如水在地,利物则多,又地道用卑,水好流下,同至人之谦顺,幾道性之柔弱,故云居善地。至人之心,善於安静,如水之性,湛尔泉渟;水静则清明,心闲则了悟。...
0325
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03_陈碧虚

陈碧虚云:“河上公、严君平本作‘以其无私’,王弼古本作‘不以其无私邪’。”
0339

《老子》44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仅残留“名與”二字,余皆损掩。今从甲本。“亲”,后来写作“親”,今又简化为“亲”。景龙本两“孰”字假作“熟”。其他诸本与《韩诗外传》卷九所引并同此。
04610

《老子》55_05_校笺_08_洪颐煊

洪颐煊云:“按:《说文》无‘朘’字。《玉篇》‘朘,赤子阴也;亦作峻,《声类》又作屡;’《说文》亦无‘屡’字,‘屡’疑为‘菱’字之讹。《说文》‘菱,瑙盖也,象皮包覆瑙,下有两臂,而夂...
03910
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08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张嗣成、张之象作‘同於失者,失亦樂得之’,寇、赵、吴无‘樂’字。臧疏作‘同於失者,失亦樂失之’。”
04514
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善言者无瑕謫’,古本。‘瑕’,玉病也,又过也。‘謫’音摘,罚也,责也。‘者’字,司马公注同古本。善言事者,中节,故无过责。”
02515

《老子》56_07_校笺_04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王注曰:‘可得而利则可得而害也。’是王亦作‘害’。毕说不知何据。”
0539

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三句,帛书甲本“无味”之“味”作“未”,则為“味”的古字,《说文》云:“未,味也。”帛书乙本作“為无為,□□□□□□”,损掩后两句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《甲本释文》。《文子·...
04815
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“龍(简作龙)”作“弄”(為“寵”的假借,上古“弄”、“寵”皆為来纽东部),“梡”作“患”。今从甲本。今诸通行本“龍(简作龙)”作“寵(简作宠)”,“梡”作...
0565

《老子》11_05_校笺_04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本是。“以為室”当涉前文“以為器”而衍也。居室之用,當為居室的空虚处,非户与牖;户与牖只是為居室之通明和进出所用。故“鑿户牖以為室”其义似不合生活逻辑,“以為室”為衍文...
03312

《老子》77_01_校笺_09_严遵

严遵云:“夫弓人之为弓也,既杀既生,既翕既張,制以规矩,督以准绳。弦高急者,宽而缓之;弦弛下者,摄而上之;其有餘者,削而損之;其不足者,補而益之。”
04015

《老子》50_05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夫何哉’,《韩非》与古本同。”
04413

《老子》03_06_校笺_08_想尔注

想尔注:“道绝不行,耶文滋起,貨赂為生,民竞贪学之,身随危倾。当禁之,勿知耶文,勿貪寳貨,国则易治。上之化下,犹风之靡草。欲如此,上要当知信道。”
0788

《老子》32_05_校笺_03_薛蕙

薛蕙云:“‘民莫之令,而自均’,‘民’一作‘人’。”
0356
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10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功成事遂,百姓皆曰我不然’,按:易州‘功成’乙(逆)转,范、彭‘不’作‘自’。臧疏、易州、磻溪、寇、赵(秉文)无‘皆’字,‘曰’作‘謂’,‘不’作‘自’。白、张嗣成、...
0235

《老子》40_02_校笺_04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《庄子·天下篇》述老聃之道曰:‘以濡弱谦下为表,以空虚不毁萬物为实。’可知柔弱之目的,固在不毁万物,而萬物不毁,亦即萬物之善成也。‘弱者道之用’,言用柔弱之道,为善...
04510
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06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遂州、邢玄、庆阳、磻溪、楼正均作‘泰’,诸河、王本作‘太’,道藏王本作‘大’。泰、太古通。依旧说:安,静也。《释名·释言语》‘安,晏也’;晏晏然和樂无动惧也。平者安之至...
02413
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02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理惑论》引无‘是以’二字。”
0479

《老子》49_11_校笺_01_校堪

此句,帛书甲本损缺“孩之”二字,帛书乙本全损。今据河上公本补。严遵本“孩”作“駭”,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楼正本、成玄英本、李约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邵若愚...
02915
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15_高明

高明云:“世传今本中,唯傅奕、范应元本与景福碑等每句有‘者’字,与帛书甲、乙本同,其他诸本多同王本,五句皆无‘者’字。从经文内容分析,有则是,无则脱。譣之古籍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...
0278
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3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、顾欢并作‘天下萬物’,陆希声同傅奕。”
0326

《老子》48_05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故取天下者’,纂微、苏、曹、达真并作‘取天下’,程无‘故’字。”
03912

《老子》06_01_校笺_10_徐鼒

徐鼒云:“据河上注训‘谷’为养,则当为‘榖’。《诗经》毛传、郑笺、《广雅·释诂》俱云:‘穀,养也。’盖‘穀’与‘谷’通,音同之假借也。《尚书·尧典》‘宅西曰昧谷’;《周礼·缝人》注...
05515
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7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穷極虚无,得道之常,则乃至於不穷極也。无之为物,水火不能害,金石不能残。用之於心,则虎兕无所投其爪角,兵戈无所容其锋刃,何危殆之有乎!”
0327

《老子》65_02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范、罗卷作‘知多’,各本作‘智多’,无‘也’字。卷子成疏、易州‘知’作‘智’,无‘也’字,‘智’字下同。”
05010
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08_饶宗颐

饶宗颐云:“‘為天下奚’,‘奚’字,索洞玄本、敦煌丁本同,遂州碑作‘蹊’,他本并作‘谿’。”
0388

《老子》28_09_校笺_05_吴静宇

吴静宇云:“復歸无極,就是与原道相合的意思。”
0538
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08_武内义雄

武内义雄云:“敦本‘釋’作‘汋’。”
0366
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15_吴澄

吴澄云:“此言聖人之學,以不學为學。衆人所趋者,我則不趋;衆人掉臂过而不顾,我則还反其处;是不學人之所學也,故曰‘學不學’。凡此不欲、不學者,盖以萬物之理,无為而自然,故吾亦无為。...
05311
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能无離’,離,力智反。”
041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