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3_05_校笺_11_徐梵澄
徐梵澄云:“‘同’者,合会也。孔子言‘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’(《易经·乾》),皆合会之谓。声应气求,得、失互见。曰‘故從事而道者,同於道’,合於道、会於道之谓也。老子以历史眼光,观往...
《老子》28_06_校笺_10_节解
节解云:“‘復歸於樸’,谓守自然也。”
《老子》29_01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而為之者’,纂微、苏、曹、陈、程并无‘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0_04_校笺_08_俞樾
俞樾云:“按:‘敢’字衍文。河上注曰:‘不以果敢取强大之名也;’注中‘不以’二字,即本经文。其‘果敢’字乃释上文‘果’字之义,非此文又有‘果’字也。今作‘不敢以取强’,即涉河上注而...
《老子》31_01_校笺_06_王念孙
王念孙云:“按:‘善’、‘飾’二训,皆於义未安。古所谓兵者,皆指五兵而言,故曰:‘兵者不祥之器。’若自用兵者言之,則但可谓之‘不祥’,而不可谓之‘不祥之器’矣。今按:‘佳’,当作‘...
《老子》06_01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宋河上作‘谷’,《艺文类聚》二三引高彪《清诫》曰:‘谷神緜緜存。’是高所见本亦作‘谷’。《列子·天瑞篇》引《黄帝书》:‘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’,文与此同。按:洪说义长...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大象,天象之母也。不炎不寒,不温不凉,故能包统万物,无所犯伤。主若執之,则天下往也。”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涣若冰將釋’,司马作‘涣兮若冰之將釋’。”
《老子》59_07_校笺_09_张煦
张煦云:“吕、赵‘柢’作‘蔕’。文津‘道’作‘身’。”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次侮’,侮,亡甫反。”
《老子》65_03_校笺_02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國之賊’下古本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7_12_校笺_0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死矣’,严本作‘則死矣’,御注作‘且死矣’。”
《老子》29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三语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,□器也,非可為者也”,损掩“天下,神”三字,而句首当无“夫”字;帛书乙本同此三语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楼正本、...
《老子》01_08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“衆眇”,指微小的萬物。“門(今简作门)”,指衆眇之所由出也,即指道門。此二句言玄妙幽深的道是萬物变化的总門径。
《老子》05_04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淈(qū)”。《逸周书·五权》:“极赏则淈,淈不得食。”《荀子·宥坐篇》:“其洸洸乎不淈尽,似道。”注:“淈读為屈,竭也,似道之无穷也。”淈,则当竭尽解。...
《老子》09_01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及《后汉书·折象传》注、《申屠刚传》注、《蔡邕传》注引并同此(指傅奕本)。《后汉书·申屠刚传》申屠刚对策云:‘持满之戒,老氏所慎。’则刚所见本亦作...
《老子》52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本。傅奕本“以為”前有“可”字,谓“天下有始,可以為天下母”。其他诸本皆无“可”字,同帛书本。
《老子》10_08_校笺_06_高明
高明云:“与今本勘校,乙本共四句,王本共五句,多出‘為而不恃’一句。类似之排列句,在《老子》书中还有三处:其一,第二章甲、乙本同作‘萬物作而弗始,為而弗恃,成功而弗居也’;王本作‘...
《老子》23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傅奕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敦煌英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强思齐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陈象古本、邵若愚...
《老子》25_04_校笺_08_清世祖
清世祖云:“‘可以為天下母’者,天下万物之所由生也。”
《老子》39_12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臧疏引顾欢曰:‘夫言高以下為基者’,是顾无‘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7_05_校笺_06_陆希声
陆希声云:“人道則不然,損其不足之民而奉有餘之君。孰能法天之道以為人道,損己之有餘以奉天下之不足,其唯有道者乎!”(参见焦竑《老子翼》引陆希声注)宋常星云:“人之道,却與天道相反。...
《老子》77_08_校笺_08_石田羊一郎
石田羊一郎云:“‘為而’二句已见二章,且王弼无注,恐后人羼入。”
《老子》01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如此,今从帛书本。其他诸本第一处“萬物”作“天地”。各本无“也”字(下句同)。“之”字(包括下句“之”字),景龙本、御注本、遂州本、敦煌甲本、(唐)李荣本皆无,...
《老子》02_01_校笺_11_吴澄
吴澄云:“美谓美于他物,以质而言也。善谓善于其事,以能而言也。美、惡,善、不善之名,相因而有。以有惡,故有美;以有不善,故有善。皆知此之為美,则彼為惡矣;皆知此之為善,则彼為不善矣...
《老子》06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损掩一“不”字,“謂(简作谓)”假作“胃”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物部);帛书乙本“謂(简作谓)”亦假作“胃”,其他文字则同。今存诸通行本“浴”皆作“谷”,謂“谷神不死,...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开元、吕等作‘能无知’,六句并无‘乎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1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缺文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如此,今从乙本。今诸通行本“牖”后有“以為室”三字。
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繩’,食陵反,又民忍反。梁帝云:‘无涯际之貌。’顾云:‘无穷不可序,或云宽急。’河上本作‘繩’。‘復(今简作复)’,音服。”
《老子》15_12_校笺_13_顾欢
顾欢本王注云:“渾波则濁,徐静则清,危躁则死,安静则生。志人知濁之可清,故同波而后化体,危之可安。故徐動以教生,非体道善化,虽能如此,故曰‘孰能’。生化微妙,非速疾可成,必须心专行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