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55_04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‘筋’,二赵作‘筋’,葛作‘’。”
《老子》78_08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吴说非是。此语正是上四语的哲理概括,他本句前有'故'字者,亦可看出一些端倪。此句表面意思即谓'正话反说'。高延第云:'受國之垢,即國君含垢也。受不祥,即万方有罪,罪在朕躬也。至...
《老子》02_02_校笺_07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傅奕本、通行本皆作‘皆知美之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’,文句比较完整,疑后人修饰而成。”
《老子》50_05_校笺_05_古棣
古棣云:“帛书甲本和乙本有两‘也’字。两‘也’字谐韵,应有。帛书甲本和乙本皆少‘之厚’二字,其他各本皆有。”
《老子》51_03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是以萬物’,御注作‘是以聖人’。”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8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‘爱民治國,能无知’,当作‘能无以智’,与下句‘无知’不同。王注云:‘治國无以智,犹弃智也。能无以智乎,则民不辟而國治之也;’是王本正作‘能无以智’。‘以’,用也;无用...
《老子》55_10_校笺_06_古棣
古棣云:“‘亡’,各本皆作‘已’。高亨说:‘已当作亡,形近而伪。’此说是。惟三十章者当作‘已’,与‘道’、‘老’谐韵;本章当作‘亡’,与‘强’、‘祥’、‘明’、‘常’为韵。俞樾说:...
《老子》58_04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易州‘熟’作‘熟’。‘極’,借为‘際’,音相近也。《说文》曰:‘際,壁会也。’”
《老子》59_07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‘柢’河上公作‘蔕’,《韩非子》作‘深其根,固其柢’,无‘是謂’二字。苏灵芝书亦为‘蔕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1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□□□□以悝”,损掩“衆人皆有以,我獨頑”八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前句同此,后句作“我獨門元以鄙”,《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元’字左半残,似尚有偏...
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07_高亨
高亨云:“‘是以’二字衍,后人所益。”
《老子》25_09_校笺_03_薛蕙
薛蕙云:“‘而王居其一焉’,一无‘而’字,一作‘而王處一焉’。”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“善數”,正与严遵、王弼、傅奕等古本合。“數”,計算。《说文》:“數,計也。”因“數”与“計”义同,故河上公等本作“計”,但《老子》故本作“數”。又,帛书甲本...
《老子》45_03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詘’,音屈,枉曲也。太史公司马谈同古本(作诎)。大直者,顺物自然,故若詘也。大巧者,至妙无机,故若拙也。”
《老子》32_05_校笺_08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御注二本‘民’均作‘人’,广明、景福二本‘均’下有‘焉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0_08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河上公注曰:‘道所施為,不恃望其报也。’则河上亦作‘恃’。作‘持’者盖别本。易谓作‘侍’,不知据何本。伦按:右文旧为第十章,然自‘生之畜之’以下与上文义不相应。谭先...
《老子》55_05_校笺_15_章炳麟
章炳麟云:“《老子》‘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’,《释文》:‘峻,赤子阴也,子垂反。’三州谓赤子阴曰‘峻’。”(《新方言·岭外三州语》)水海按:今陕西省汉中市、关中某些地方,川东、鄂西等...
《老子》60_03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高亨释“非”为“不唯”(义即“不只”、“不但”、“不仅”)之合音,于义为长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以道德居位治天下,则鬼不敢见其精神以犯人也。其鬼非无精神,邪不入正,不能傷自...
《老子》67_05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有“敢”字,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即有“敢”字。有“敢”义较胜。又,“慈”指“慈爱”(河上公注)。儉,指节儉言,吴澄释为“节约而不侈肆”。“不敢先”,吴澄谓“谦让...
《老子》25_04_校笺_06_王弼
王弼注:“能生全,大形(道)也,故可以為天下母也。”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17_唐玄宗
唐玄宗注:“见哀者勝,故知恃强者必败。”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、顾欢并作‘天下萬物’,陆希声同傅奕。”
《老子》06_03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“緜”,同“綿”。《玉篇》云:“綿,与緜同。”《楚辞·招魂》“秦齐縷,郑綿絡些”,王逸注云:“綿,纏也。···一作緜。”洪兴祖补注:“《说文》:‘緜,联微也。’”“緜緜”即...
《老子》50_08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臧本《韩非子》‘備’字作‘被’;然以上文‘入山不恃備以救害’观之,韩所见本自作‘備’。宋河上、吴、赵写作‘避’,白作‘披’。罗卷‘甲’作‘鉀’。”
《老子》54_03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脩之身’,河上、王弼‘脩之’下有‘於’字,下‘脩之家’、‘脩之鄉’亦然。御注、高翻五句皆无‘於’字。”水海按:今存王弼本有“於”字,譣王注:“修之身则真,修之家则有餘...
《老子》80_04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民’字,集唐、卷子成疏、二张作‘人’。‘使民’字因传写注误入经,读者妄加也。”
《老子》22_10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诸本皆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‘若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加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王弼本、张之象刊王弼本注云:“抗,舉也;加,当也。”道藏集注本引王弼注云:“抗,舉也;若,当也。”是知王弼本“若”、“加”两字两...
《老子》72_03_校笺_0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厭’字,御注、范、夏竦《古文四声韵》并作‘猒’。下一字是,上二字非。盖古‘厭飫’、‘厭憎’作‘猒’,‘迫逼’作‘厭’(参照邓廷桢《双砚斋笔记》卷四)。此章下一字作‘猒...
《老子》75_02_校笺_07_高明
高明云:“甲、乙本‘百姓之不治也,以其上之有以為也,是以不治’,世传本多同王本作‘民之難治,以其上之有為,是以難治’。唯严遵与敦煌辛本‘民’字作‘百姓’,与甲、乙本同;严遵本末句亦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