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38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四句,帛书甲本衍“失道矣”三字;“失義而后禮”句,“失”和“后禮”三字损掩。帛书乙本,“故失道而后德”句同,而“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義,失義而后禮”三句中的“后”,皆作“句”,实...
0286

《老子》25_01_校笺_04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《御览》一引同此。‘混’,借为‘橱’。”
05612

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11_宋徽宗

宋徽宗注云:“聖人有自知之明,而不自見,以矜其能。有自愛之仁,而不自貴以临物。若是者,处物不伤物,物莫之能伤也。”
0966
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以大丈夫居亓厚,而不居亓泊”,乙本作“是以大丈夫居□□□居亓泊”。甲、乙本对照,乙本则缺“亓厚不”三字,句中无“而”字。甲、乙本中的“泊”,为“薄”之假借。亓...
0276

《老子》25_03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文当无“周行而不殆”句,高明说诚是。不过,河上公本、想尔本等汉人本就已有此句流传,可知汉人已增入本句矣。
0356
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07_张煦

张煦云:“林、葛‘默’作‘坦’,吕、葛、赵作‘繟’。”
03711

《老子》39_02_校笺_05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气象之大者,莫大乎乾元,故先标之为得一之首。纯阳之气由得一,故能穹窿广覆,资始萬物尔。形质之大者,莫大乎坤仪,纯阴之质,由得一故,故能旁礴厚载,资生萬物尔。”
05115

《老子》25_06_校笺_10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体无涯际,故名為‘大’。不大為大,故称為‘强’。夫名以召体,字以表德,道即是用,大即是体,故名大而字道也。人皆先名后字,今乃先字后名者,欲表道与俗反也。”
03212
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5_武内义雄

武内义雄云:“‘民不畏死’,敦、遂二本‘民’下有‘常’字,景福本无。‘惧之’句末敦一本有‘哉’字,诸本无。”
0389

《老子》39_05_校笺_07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馆本、磻溪、臧疏、柰卷、寇、赵、张之象无‘一也’二字。成疏曰:‘通结前六字,咸得一道也。’是成亦有‘一也’二字。譣义当有。然此句是古注文。”
03713

《老子》25_09_校笺_07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域中有四大,而王處其一尊’,按:范‘王’作‘人’。馆本无‘尊’字。易州无‘其’字、‘尊’字。彭无‘其’字,‘尊’字作‘焉’。张嗣成作‘居一焉’。《释藏·释二》释僧肇《...
0467

《老子》74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损掩“恒且”二字,后句同此;帛书乙本前句同此,后句“有”假作“又”。今前句从乙本,后句从甲本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此二句,通行本作‘常有司殺者殺’,无‘若民恒...
05611

《老子》39_09_校笺_02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竭’并作‘歇’。按:应作‘渴’。”
03415

《老子》26_01_校笺_11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凡物,輕不能载重,小不能镇大。不行者使行,不动者制动。是以重必為輕根,静必為躁君也。”楼宇烈云:“‘躁’,借為‘趮’,《说文》:‘趮,疾行也。’躁动对静而言。《周易·恒...
0418

《老子》75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三句,帛书甲本“其”作“亓”,“税”借作“说”(二字皆从“兑”取声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正;帛书乙本“其”亦作“亓”,“税”则借作“跷”(《龙龛手鉴》谓“”为“羊拙反”,《字汇补·...
0377

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07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《老子》曰:‘故《老子》曰:貴必以賤為本,高必以下為基。’是為《老子》原文。《原道训》‘是故貴者必以賤為号,而高者必以下為基’,上无‘故《老子》曰’...
05611

《老子》26_03_校笺_11_高亨

高亨云:“按:此文‘行’与‘處’对,則‘終日行不離輜重’者,言聖人出行之自重也。‘雖有榮觀,宴處超然’,言聖人居處之自重也。‘雖(简作虽)’读為‘唯’,古字通用(见王引之《经传释词...
0307

《老子》75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皆同此。今从之。宋徽宗本、邵若愚本、彭耜本无“夫”字,“賢(简为贤)”后有“於”字,“貴生”后有“也”字,作“唯无以生為者,是賢於貴生也”;吕惠卿本与之同,唯...
0365

《老子》39_14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上述此句句首两字有的作“此其”(或“是其”),有的作“此非”。笔者认为,应从帛书本作“此其”。邢玄、庆阳、高翻诸本亦作“此其”。此处之“其”乃《老子》书中所用楚方言。《史记...
0358
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11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輕則失本,躁則失君’,按:范、张之象同此,各本及《治要》引并作‘臣’。成疏曰:‘忠良窜匿,失臣也。’是成亦作‘臣’。寻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此说主父之事曰:‘无势之谓輕,...
03214
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07_武内义雄

武内义雄云:“敦本‘生之柔毳’,景(福)本同敦本,但‘毳’作‘脆’。”
03113

《老子》41_01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古本作‘懃’,闻道而懃行不怠者,乃上士也。”
03310
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善言者无瑕謫’,古本。‘瑕’,玉病也,又过也。‘謫’音摘,罚也,责也。‘者’字,司马公注同古本。善言事者,中节,故无过责。”
02515
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10_毕沅

毕沅云:“道藏傅奕本‘兵’字误‘共’,今河上本亦误‘共’,非也。王弼作‘兵’,是。”
0295

《老子》41_05_校笺_07_林希逸

林希逸云:“‘建言’者,立言也。言自古立言之士有此数语。”水海按:杨柳桥亦谓“建言”“即是《左传》所谓‘太上立德,其次立功,其次立言’的‘立言’。”
03013
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02_傅奕

傅奕云:“‘鍵’,古字作‘闥’。”
0355

《老子》77_01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“也”、“歟”(或“與”)、“乎”三字古通(见《经传释词》)。帛书本作“也”,感叹语气词,相当于今语“呀”。张弓,指上弓弦。《说文》:“張,施弓弦也。”又,此二语以張弓喻自...
0428
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14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‘上德若谷’,不德其德,无所怀也。‘大白若辱’,知其白,守其黑,大白然后乃得。”
03911
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聖(简作圣)”假作“聲(简作声)”(上古二字皆为书纽耕部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正。乙本“聖(简作圣)”省作“职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正。想尔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敦煌丁...
0547

《老子》77_04_校笺_09_吕惠卿

吕惠卿云:“天之道,非故以抑高而舉下也。无為則无私,无私則均。是故任物之自然,有餘者不得不抑而損,不足者不得不舉而益,所谓‘满招損,谦受益’,时乃天道也。”(参见魏源《老子本义》引...
035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