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6_01_校笺_05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篤’字,景龙本、景福本、赵孟頫本均作‘’。《字鉴》曰:‘篤,《说文》:馬行顿迟,从馬竹声。俗作。’···《老子》言‘虚’共五见,惟五章‘虚而不屈’,与此章‘致虚極’,...
《老子》59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胃深固氐,長□□□□道也”,“”为“根”之别构(《甲本释文》误释为“槿”);“氐”为“柢”之假(上古二字皆为端纽脂部),损掩下句“生久視之”四字,《甲本释文》...
《老子》16_0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各歸其根’,司马、曹、陈‘各’下并有‘復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0_02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无‘者’字,《韩非子·解老》有。”水海按:今见《韩非子》本无“者”字。顾广圻曰:“傅本‘下’有‘者’字,与各本全异。”顾氏所见《韩非子》本亦无“者”字,不知毕氏...
《老子》16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两语,帛书甲本同,《甲本释文》校“”为“妄”;乙本作“不知常,芒”,《乙本释文》校“芒”为“妄”。今从帛书甲本。今通行本皆无“”字,作“不知常”,“妄作,凶”之“妄”,则歸下句。
《老子》60_04_校笺_14_肖天石
肖天石云:“夫聖人以道莅天下,不以苛政苦民,不以虐政扰民,不以暴政害民,不以严刑峻法威天下,不以多事多役困天下,则自上下咸歸于道,咸安于无事,而和气致祥。”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2_焦竑
焦竑云:“‘王乃天’,龙兴观碑次解本作‘生能天’。”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13_魏源
魏源云:“‘大國者下流,天下之交。天下之牝,常以静勝牡。牝以静為下’,旧‘牝’、‘牡’二字连文,故焦竑谓‘一本作天下之交牝’,无中间‘天下之’三字。”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7_吴澄
吴澄云:“大上,犹言最上。最上謂大道之世,相忘于无为,民不知有其上也。”
《老子》61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损掩“故”字,据乙本校补,其他文字同此;乙本作“故大國者不□欲并畜人,小國不□欲入事人”,两处“邦”字作“國”,“兼”作“并”,“小國”后无“者”字,二“過”字损掩。...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1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不复能以恩仁令物,而赖威权也。不能以正齐民,而以智治国,下知避之,其令不从,故曰‘侮之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62_02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善人之所寳’,各本无‘所’字,柰卷及《治要》引句下有‘也’字。‘不善人之所保’,馆本、卷子成疏无‘之’字,‘保’上有‘不’字。《尹文子·大道篇》引‘保’作‘寳’。伦谓...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14_高亨
高亨云:“马叙伦曰:‘悠本字疑当作。’亨按:马说是也。《说文》:‘,嗼也。’嗼为不言或无声之义,单言‘’亦然。古书恒以‘寂’字为之,‘寂’正字作‘宗’。《说文》:‘宗,无人声。’重...
《老子》62_05_校笺_11_楼宇烈
楼宇烈云:“‘拱’,通‘珙’,大璧。王弼此处作‘拱抱’解,即合抱,亦为形容璧之大。‘先’,疑为‘駪’之借字。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《老子》甲、乙本‘駟’字均作‘四’,‘四’借为...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知惠出,有大僞焉’,‘知’,去声。‘知’训知也,‘惠’训儇也。‘知惠’者出,去质尚文,使天下不任其真,是以有大僞也。”
《老子》62_08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“不謂”与“不曰”义同,作“不日”则误。“求以得”,俞氏说是,不当作“以求得”。帛书本作“求以得”正与严遵本、景龙本、傅奕本、敦煌辛本等本相同。“求以得”,意謂求而能获得。...
《老子》18_04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國家昏亂,有忠臣’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此句同。范本‘有貞臣焉’引王本‘貞’字同。皆川愿本‘忠臣’作‘忠信’,与上‘孝慈’对文。又‘昏’字,宋刊河上本、赵孟頫本、楼正...
《老子》63_03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各本‘於’下皆有‘其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范应元本无“此”字,“言”作“者”,无“也”字,“未”作“不”,“足”后有“也”字,谓“三者,以為文不足也”。遂州本“言”作“者”,无“也”字...
《老子》63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□□人猷難之,故冬於无難”,前句损掩“以聖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“猷”为“猶”之别构;后句完好。帛书乙本作“是以人□□之,故□□□□”,前句“聖”省作或...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庄子·山木篇》:‘其民愚而樸,少私而寡欲。’其言本此,可证《老子》自作‘私’,不作‘思’。若李注作‘思’,则為‘私’之误。《文选》嵇叔夜《幽愤诗》及谢灵运《田南树...
《老子》64_03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朱谦之说是,当作“脃”;“脆”为俗字,《说文》无;“膬”为“脃”的或体,《说文》亦有。至于“判”字,则应从傅奕本、范应元本,今许抗生、张松如、沙少海等人即校为“判”。作“破...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相去何若’,王弼或作‘若何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64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作“百仁之高,台於足□”,“仁”为“仞”之借(上古二字皆为日纽,可双声通假),“台”为“始”之假(上古二字皆在之部),损一“下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作“百千...
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此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经训堂刊傅奕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成玄英本、(唐)李荣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陈象古本、邵若...
《老子》64_1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慎終若始,則□□□□”,后句损“无敗事矣”四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作“故曰:‘慎冬若始,則无敗事矣。’”“終”作本字“冬”,“故”后有一“曰”字,似...
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怕兮’,‘怕’,古本作‘魄’,龙兴观碑次解本作‘我魄未兆’。‘怕’,古‘泊’字,静也。‘兆’,如龟兆之坼,动之微也。”
《老子》64_15_校笺_06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各本均作‘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’。‘以’字帛书甲、乙本并作‘能’,‘不’字并作‘弗’,今从写正。篆书‘以’字作,‘能’字作,《老子》原文盖本作,传写者缺脱而为耳。”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04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乘乘兮’,李‘乘乘’,乘,食陵切,运动相适貌。”
《老子》65_04_校笺_04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《文子·道原篇》引作‘不以智治國,國之德。’或后人不知此‘贼’与‘福’为韵而改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