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20_04_校笺_07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‘有之所畏,亦不可以不畏人’。按:各本作‘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’。语意不明,显有缺夺,今据帛书乙本补正。此言人君为众人之所畏,人君亦不可不畏众人也。”
09913
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7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各本作‘死而不亡者壽’,他书引此‘亡’字或作‘妄’,皆非原意。帛书甲、乙本作‘忘’,是也。今据改。”
0995

《老子》28_08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不忒’,忒,吐得反,顾云‘差也,爽也’。”
0997
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出言’,王弼同古本。”水海按:譣今王弼注文,谓“而道之出言”。可知王弼注本作“道之出言”。
09910

《老子》62_08_校笺_09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曰’,六朝残卷、宋河上、寇、臧疏、易州、磻溪、柰卷作‘日’。‘求以得’,各本同此,六朝残卷、罗卷作‘以求得’。臧疏引顾欢曰:‘日日求之。’是顾本已作‘日求’,然可证‘...
0986

《老子》28_04_校笺_07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均作‘知其白,守其辱,為天下谷;為天下谷,恒德乃足。恒德乃足,復歸於樸。’此数句均在‘知其白,守其黑,為天下式’云云之前,与今本异。从知此段,经传写而滋错乱...
09810

《老子》30_05_校笺_06_王昶

王昶云:“至元‘驕’作‘憍’。”
0975

《老子》37_04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吾將鎮之以无名之樸,夫亦將无欲’,‘无’,简文作‘不’;河上本作‘吾將鎮之’,河上者,非《老子》所作也。”
0975

《老子》49_04_校笺_06_王昶

王昶云:“开元无‘矣’字,‘得’作‘德’。下同。”
09711

《老子》37_04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王弼本无‘无名之樸’四字。”水海按:陆德明所见王弼本直作“吾將鎮之以无名之樸,夫亦將无欲”,似王弼本不重“吾將鎮之以无名之樸”句。但今王本有“无名之樸”四字。
09710

《老子》09_04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自遺’,遺,唯季反、以之反。‘咎’,求九反。”
09613
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07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、林、苏、葛‘企’作‘跂’。”
09614

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11_宋徽宗

宋徽宗注云:“聖人有自知之明,而不自見,以矜其能。有自愛之仁,而不自貴以临物。若是者,处物不伤物,物莫之能伤也。”
0966

《老子》66_06_校笺_06_陈柱

陈柱云:“‘是以天下樂推而不默’,‘默’各本作‘厭’。罗振玉云:‘御注本作默’;即厭。”
0957

《老子》18_01_校笺_08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‘大道廢,有仁義’,河上本及开元、敦煌(指英伦本)诸唐本如此。帛书甲本作‘故大道廢,案有仁義’。乙本‘案’作‘安’。甲、乙本俱以‘故’字起句,似紧接上章,这说明《老子》...
09415

《老子》38_03_校笺_06_陶方琦

陶方琦云:“《文选·魏都赋》注引亦作‘无不為’。”
09415

《老子》30_03_校笺_13_徐梵澄

徐梵澄云:“‘善者’句上,真本、古本皆有‘故’字。”
09415

《老子》75_02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上有為’,河上、王弼、高翻作‘上之有為’。”
0939

《老子》28_06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樸’,普角反。”
09310
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12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‘其次畏之,其次侮之’,傅奕如此。范与景龙、开元、道藏龙兴碑本、《永乐大典》王本皆作‘其次畏之,侮之’。道藏、武英殿两王本,则作‘其次畏之,其次侮之’。”
0928
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语,帛书甲本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景龙本、遂州本、成玄英本、(唐)李荣本皆无“之”字,无“也”字,作“用不可既”。敦煌丁本作“用不足既”。河上公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...
0918

《老子》77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天之道,败有□□□□□”,“損(简为损)”作“败”,损掩“餘而補不足”五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補。帛书乙本損掩“故天之道”四字,“損”借作“云”,《乙本释文》本...
09113
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05_王昶

王昶云:“开元、至元作‘孰能濁以静之徐清’。”
09115
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道之出’,‘出’尺类反。”
0918

《老子》12_05_校笺_06_想尔

想尔注云:“非雅音也,郑卫之声,抗诤伤人,听过神去,故聾。”
09014

《老子》32_02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天下莫能臣也’,河上本作‘天下不敢’。”
0909

《老子》62_08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不胃求□得,有罪以免輿”,前句“謂”假为“胃”,损掩一“以”字;后句“與”假作“輿”(上古二字皆为余纽鱼部)。帛书乙本同此,唯“謂”假作“胃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...
08915
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14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企’作‘炊’,盖由‘企’或作‘跂’,又以形近而讹‘跂’为‘炊’耳。此处按文例,自当二句对举。今本有‘跨者不行’,是也。帛书甲、乙本独缺,盖由传写时误脱。”
08910
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11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‘往而不害,安平泰’,按:‘太’、‘大’古隶互通,本字当作‘泰’,‘泰’、‘太’一字。蒋锡昌引六十六章‘故居上而民弗重也,居前而民弗害也’之文,解此章‘不害’乃万民不害...
08812
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13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‘柔之勝剛,弱之勝强’,傅、范、彭诸本如此。按:‘之’字,义猶則也。见《经传释词》,古‘之’、‘則’通用。帛书甲、乙本作‘柔弱勝强’。”水海按:张说从劳健。甲本作“友弱...
088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