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25_03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易州、馆本、臧疏无‘而’字,下句同。臧疏引节解曰:‘故曰周行不殆也。’则节解亦无‘而’字。”
02810
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05_陈碧虚

陈碧虚云:“开元御注本、河上公本并作‘繟然’。严君平本作‘默’。王弼本作‘坦’。”
03313

《老子》39_02_校笺_03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‘寧’字,《绩语堂碑录》因避清帝讳改为‘甯’。今据原碑文改正,下同。”
0289

《老子》25_06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今譣帛书甲、乙本,皆作“吾强為之名曰大”,正与想尔本、景龙本等本合。“强為”前有“吾”字,非為衍文。这是老子自述他又為这种“昆成”之物命名之情况,且引出下文他描述的道的全部...
0356
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民常不畏死,如之何其以死惧之’,古本。谓民之争利犯法而常不畏死者,由上之人有为多欲而然也。在上者只当清静无欲而使之自化,如之何更以死罪惧之?”
0278

《老子》39_05_校笺_05_王昶

王昶云:“至无同开元。”
0318

《老子》25_09_校笺_05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‘處’作‘居’,‘尊’作‘焉’。林无‘其’字。”
02411

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1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在上者既以清静无為化民,如使民而乐生畏死,不犯刑法,而其间或有為异常之事以乱政者,吾得以刑法執而殺之,孰敢為奇?”
0305

《老子》39_08_校笺_10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神得道用,而能靈变无方,当须忘其精靈,若矜用其靈,將恐至于歇绝,不能妙用也。”
04914

《老子》26_01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“重”,指军旅的重車,载重車,輜重車。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楚重至於邲。”杜预注:“重,輜重也。”又《襄公十年》:“孟氏之臣秦堇父辇重如役。”孔颖达疏:“重者,車名也。载...
04511

《老子》74_06_校笺_08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《御览·人事部》无‘夫’、‘者’、‘矣’三字。强本成疏引经文云:‘夫代大匠斲,希有不傷其手’,是成无‘者’、‘矣’二字。又荣注引经文云:‘夫代大匠斲,希不傷其手’,是荣...
0458

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《文子·道原篇》、《治要》、《文选·励志诗》注引‘以’上并有‘必’字。各本及《御览》四二三袁宏明谦引《汉书·魏豹田横传》颜注引并同此(傅奕本)。成疏下文‘人之所惡,唯孤...
0447

《老子》26_03_校笺_09_张煦

张煦云:“苏、葛、林、赵‘宴’作‘燕’。”
0429

《老子》75_03_校笺_11_高明

高明云:“世传本此段经文可分成两种句型,如王弼、河上诸本均作‘以其求生之厚’;而傅奕本作‘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’,景龙碑、敦煌辛诸本作‘以其生生之厚’。‘求生’与‘生生’语义不同。易...
0389

《老子》39_14_校笺_06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彭、寇、白、张嗣成、二赵、吴、磻溪及《治要》引并作‘此其以賤為本耶,非乎?’宋河上作‘此非以賤為本耶,非乎?’馆本作‘此其以賤為本耶,非?’臧疏作‘此其以賤為本也’。‘...
04611
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09_俞樾

俞樾云:“‘輕則失本,躁則失君’,按:河上公本作‘輕則失臣’,注云:‘王者輕淫,則失其臣。’窃谓两本均误。《永乐大典》作‘輕則失根’,当从之。盖此章首云:‘重為輕根,静為躁君’,故...
03810
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05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、林、苏、葛‘艸木’上有‘萬物’二字。开元、吕无‘之’字。”
04813

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禄,通“琭”。琭琭,玉美貌。作“碌碌”、“渌渌”,皆一声之传。硌硌,慧琳《一切经音义》引《老子》经文作此字,与帛书乙本合。《玉篇》云:“硌,力各切,山上大石。又石次玉。”朱...
03910
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善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景龙本无“者”字,“瑕”作“瘕”,“適”作“讁”,謂“善言无瘕讁”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御注本、邢玄本、张之...
05313
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08_奚侗

奚侗云:“‘兵强則灭,木强則折’,兵强則以杀伐为事,终致灭亡。各本多作‘兵强則不勝’,非是。木强則失柔韧之性,易致断折。‘折’各本或作‘共’,或作‘兵’,皆非是。‘折’以残缺,误作...
04212

《老子》41_05_校笺_05_水海

水海按:“是以”与“故”义同。但此“是以”或“故”不是因果连词,而是发语词,即用在句首的语气词,裴学海《古书虚字集释》称“发端之词”,并举有书证。帛书乙本、敦煌戊本等有“曰”字,以...
03415
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9_吴澄

吴澄注云:“計,計數多寡也。籌策,計算者所用之算,以竹为之。計數者必用籌策,然常人所为尔。有道者观之,则岂謂之善哉?善計者以不計为計,故不用籌策。”
03915

《老子》77_01_校笺_06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天之道,其猶張弓者歟’,卷子、馆本、成疏、易州无‘者’、‘與’二字。”
03114
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12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《玉篇》:‘,垢黑也。’当为‘辱’之古文。《广雅·释诂三》‘辱,污也,又恶也’。《素问·气交变大论》‘黑气酒辱’。辱有黑义,与白对立,故曰‘大白若辱’。”
0447

《老子》27_05_校笺_11_明太祖

明太祖云:“‘吾’有天下,而守在四夷,民安物阜,君臣同心,军民遂其生而同其志,‘吾’雖无關鍵、繩約而結者,孰能善可開而善可解?所以善閉善結者,皆譬言道养天下之人,则天下之人为‘吾’...
0459

《老子》77_04_校笺_07_高明

高明云:“与今本校勘,帛书甲本句首有‘故’字,乙本残损,世传本多同王本无此字。从文义分析,前文言‘天之道,猶张弓也’,此文乃申述‘天之道’与‘人之道’之差异,故而句首当有申事辞‘故...
0337

《老子》41_10_校笺_02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‘大方无隅’,《道德指归论》作‘大方不矩’。”马叙伦云:“《说文》曰:‘方,并船也。’此借为‘□’。《说文》曰:‘□,受物之器也。’盖筐之初文。”水海按:应作“大方无隅...
04015
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14_魏源

魏源云:“救人无救之之迹,岂非重襲不露之天明乎?后章言‘是謂微明’,‘襲明’,犹微明也。又云‘是謂襲常’,‘襲明’,犹襲常也。盖知常曰明也。”
0439

《老子》77_07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此句非言“天道”,而言“天下(人事)”,故作“唯有道者乎”(感叹句),或作“唯有道者”(陈述句);作“其惟有道者乎”,衍一“其”字;作“其唯道乎”,与老恉不合;作“其惟道者...
0259

《老子》40_01_校笺_03_水海

水海按:张说是。关于“反”,含有两层意思。第一层为“相反”,含有对立面相反相成的意思,即王弼所注:“高以下为基,贵以贱为本,有以无为用,此其反也。”第二层意思为“返”,赵至坚本即直...
054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