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6_03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本“雖(简作虽)”作“唯”。“唯”与“雖(简作虽)”用法同。连词,表示让步,相当於“雖然”、“即使”。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卷八云:“唯,《玉篇》:‘雖(简作虽),词两设...
《老子》45_03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詘’,音屈,枉曲也。太史公司马谈同古本(作诎)。大直者,顺物自然,故若詘也。大巧者,至妙无机,故若拙也。”
《老子》10_02_校笺_04_俞樾
俞樾云:“按‘能如婴兒’句,河上公及王弼本无‘如’字,无‘如’字,于文义未足。惟傅奕有‘如’字,与古本合。”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18_顾本王
顾本王注云:“山泽相通,爲於飄風;阴气喷击,作於驟雨。阴阳失节,则惊風驟雨。人失中和,則為暴疾,残身丧实,不可常行。惊暴非恒,自然难久。故曰‘不終朝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2_李翘
李翘云:“‘知足不辱’句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同。《汉书·疏广传》‘广谓受曰:吾闻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;功遂、身退,天之道也。’《后汉书·张霸传》引一句同。‘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’,《...
《老子》78_01_校笺_17_吕惠卿
吕惠卿云:'天下之物,唯水为能。因物之曲直方圆而从之,则是柔弱莫过於水者也。而流大物,转大石,穿突陵谷,浮载大地,唯水为能,则是攻堅强者无以先之也。'
《老子》27_08_校笺_02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善人’,古本‘人’下有‘者’,下同。”
《老子》69_01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应有“曰”字。“用兵”上不必增“古之”二字。《老子》此下引二言,亦可能为古兵家言,亦可能为当世兵家所言,抑或是老子设言(河上公注:“老子疾时用兵,故托己设其义也。”),此不...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“猷”,则“猶”的古写。《尔雅·释兽》:“猶,如麂,善登木。”《广韵·尤韵》“猷,《说文》曰:‘玃属。’”《说文·犬部》作“猶”。王筠《句读》:“猶,《韵会》引作‘猷’,又...
《老子》37_03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王弼作‘之樸’。”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草木’,一上有‘萬物’二字。‘柔脆’,‘脆’一作‘弱’。‘脆’,輭也。”
《老子》03_06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蒋锡昌说是也。又,“恒”作“常”者,乃后人避讳改矣。“常”应复原为“恒”。此句言:常使人民保持心地的纯真朴质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‘常使民无知无欲’,反朴守淳。”
《老子》09_02_校笺_12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揣,量度也。鋭,铦利也。凡情滞溺,贪求荣利,故揣量前事,铦鋭欲心,鬼瞰人怨,坐招殃咎,故曰不可長保也。”
《老子》36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“謂(简作谓)”皆假作“胃”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物部),《甲本释文》與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甲本释文》、《乙本释文》。今诸通行本皆同帛书《甲本释文》與《乙本释...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譣帛书本作“物无棄财,是胃(謂)曳明”,“物无棄财”与上句“而无棄物”衔接,无“常善救物”句,《文子·自然篇》“物无棄材”与上句“故人无棄人”亦紧接,正与帛书本相同,足证《...
《老子》75_03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人之輕死’,纂微、司马、清源、程‘人’作‘民’。‘以其生生之厚也’,纂微、司马、曹、陈并作‘以其求生之厚’,下无‘也’字。苏、叶只无‘也’字(引者按:作‘以其生生之厚’...
《老子》14_01_校笺_07_劳健
劳健云:“范注特引傅氏义训,知所见傅本必作‘幾’。然今道藏傅本与诸王本并皆作‘夷’,《释文》亦作‘夷’。注:顾云平也,钟会云灭也、平也。盖‘夷’、‘幾’二字草书与六朝别本,形皆相近...
《老子》79_01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'按:经幢'和'误作'知'。'
《老子》42_03_校笺_07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物之生也,既因陰陽和气而得成全,当须負荷陰气,怀抱陽气,爱养冲气,以为柔和,故广成子告黄帝曰,我守其一以抱其和,故我修身···形未尝衰。是知元气冲和,群生所赖。老子举...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昧’,陆梅对切,李莫佩切,昏昧也。‘纇’,河上作‘類’。‘進退若道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黄、程此句并在‘夷道若纇’上。”按:彭耜刻本误刻“進道若退”为“進退若道”...
《老子》66_04_校笺_08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欲令众生在己之先,所以退身居物之後。故经云:一切未得道,我常不有望前,则处下而反高。此则守退而翻进。”
《老子》53_01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古棣说非也。严遵《道德指归》之文,就是据所见《老子》本的原文所作的注解性文字,从中是可以窥见《老子》原文之貌的。从严遵注解性文字看来,严氏所见《老子》本文作“挈”而不作“介...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19_达真子
达真子注云:“善行者,以道为行者也。以道为行,故行于内,而不行于外,是以‘善行无轍迹’。”
《老子》51_07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此三句极言无为之道,功用甚溥。“生而弗有也,為而弗恃也,長而弗宰也”:“有”,占有。“生”,动词,使动用法,使···生長、化生,其后省宾语“之”(代“萬物”)。“生而弗有”...
《老子》14_13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以知古始’,御注、王弼作‘能知’。‘是謂道己’,御注、河上作‘道紀’,审观王弼注亦是‘己’字。”水海按:景龙本作“己”,因“紀”是后出字,“己”则為“紀”的初字。《说...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14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言至道之為物也,不有而有,虽有不有,不无而无,虽无不无,有无不定,故言‘恍惚’。所以言物者,欲明道不离物,物不离道,道外无物,物外无道;用即道物,体即物道···”
《老子》37_04_校笺_12_古棣
古棣云:“高亨在无版本作依据的条件下,断言重‘鎮之以无名之樸’七字,帛书果尔,由此可见逻辑推理之力量,用文理、义理进行校勘之必要和重要。文献勘,固不能惟某本是从,作爬行的经验主义者...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雖知大迷’,‘知’去声。”
《老子》24_02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徐说甚是。“視(简作视)”,《甲本释文》、《乙本释文》皆校为“示”。“視(简作视)”通“示”(上古二字皆为脂部),以事或物示人,显示,引申为标榜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云:...
《老子》59_02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服’字,古本如此,河上公、苏子由、韩非俱作‘服’字注,王弼、孙登及世本作‘早復’,如《周易·復卦》‘不远復’之义。《象》曰‘不远之復,以修身也。’亦通。然承上文‘事天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