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2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作“始制有□,□□□有,夫□□□□”,第一句损掩“名”字,第二句损掩“名亦既”三字,第三句损掩“亦將知止”四字,《甲本释文》皆已校补。乙本同此三句;今从乙本。张松如...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1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居善地’者,可止则止。‘心善淵’者,中常湛静。”
《老子》51_01_校笺_05_高亨
高亨云:“按:‘物形之,勢成之’二句,义不可通,文必有误。疑此四句当作‘物,道生之,形之;德畜之,成之’。盖转写‘物’字窜入下文,‘形之’二字亦窜入下文,读者以意增‘勢’字耳。‘物...
《老子》32_09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由川谷之與江海也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‘由’并作‘猶(简作犹)’,无‘也’字;清源、黄、程只‘由’作‘猶’。五注、达真、叶、黄‘與’作‘於’。林:‘一本无江字。’”
《老子》09_01_校笺_13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抱持其器之盈者,必易覆。”
《老子》51_05_校笺_11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河上一作‘命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7_李息斋
李息斋云:“人所以不能人‘道’者,以自見不明,而为物所勝也。若内明则自不骛外。不骛外则渐能勝物,积日既深,自然入‘道’。”
《老子》09_04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司马光‘驕’作‘憍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懸得亓母,以知亓□”,“既”作“愍”,当为“既”的假借字,《甲本释文》即校为“既”;后句损掩一“子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敦煌唐写本S...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03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本、敦煌本均无‘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04_孙诒让
孙诒让《札迻》云:“按:旧注并以‘天之道’断章,而读‘載營魄抱一’為句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及《群书治要》三十九引‘道’下并有‘也’字,而章句亦同。《楚辞·远游》云‘載營魄而登霞兮’...
《老子》52_04_校笺_12_老子乙本释文
帛书《老子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塞其说’,通行本作‘兑’。‘说’,从土,兑声。《说文》‘閲’字,段玉裁注云:‘古假閲為穴。《道德经》:塞其兑,閉其門,兑即閲之省。’‘说’(yuè)、...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6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忘’、‘妄’都讲得通,但都不及‘亡’字义胜,盖‘得正而毙’、‘无怨恶于天下’,意甚平平;‘不忘’,当即不为人所忘,是必生而有之,为而恃之矣,似非老旨。今译‘不亡’为‘...
《老子》10_02_校笺_15_陈景元
陈景元云:“旧说曰:專,一也;任也。氣者冲和妙氣也,又自然之氣也。夫人卓然独化,禀自然冲和妙氣,氣降形生;自无染杂。若乃專任冲妙,知见都忘,使氣自纯和,形自柔弱,不为众恶所害,是得...
《老子》52_08_校笺_07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谓’,今本作‘為’,以全书例之,当作‘謂’。”
《老子》34_02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‘不有’二字见二章、十章、五十一章,可知二字為《老子》习用之词。‘功成不名有’,当作‘功成而不有’,易顺鼎说是也。”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以知乎’,‘知’音智。河上本又直作‘智’。”
《老子》53_03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范‘夷’作‘’,是;潘作‘彝’,借;臧疏误作‘美’。‘而民好徑’,范、寇、赵、罗卷作‘其民好徑’;易州作‘而人好俓’;馆本、磻溪作‘民甚好徑’,宋河上‘徑’作‘俓’...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萬物歸焉而不知主’,纂微、苏、曹、陈、程并作‘萬物歸之不為主’。‘可名於大矣’,纂微、苏、曹、程并无‘矣’字,陈作‘可名為大’。”
《老子》11_01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唐写馆本、经幢、罗卷‘三十’作‘卅’,‘轂’作‘整’。馆本‘三十’作‘世’,‘轂’作‘整’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‘三十幅共一轂’,孟康曰:‘《老子》言车三十幅。’则司马...
《老子》53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食,貨□□□”,“食”前损掩一“猒”字,“貨(简作货)”后损掩“财有餘”三字;帛书乙本作“猒食,而齎财□□”,“財(简作财)”后损掩“有餘(简作馀)”二字,《...
《老子》34_07_校笺_08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河上、景龙、敦煌、御注、景福、英伦诸本均作‘是以聖人終不為大’。”
《老子》11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當其无,有埴器□□□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为“當其无有,埴器之用也。”乙本如此,唯“其”作“亓”。今从乙本。《乙本释文》则以“當其无有”断句。许抗生而以“當其无”断...
《老子》53_08_校笺_06_陈柱
陈柱云:“句中‘也’字一本无。柱按:有者是也,‘也’字即‘施’字之假字,或‘施’之坏体,即上‘行于大道,唯施是畏’之‘施’;‘非道也哉’,谓盜竽即盗之施者也。”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15_范应元
范应元注云:“圣人能執道不失,则天下皆心往而诚歸之,非圣人有招来天下之心也。天下皆心往而诚歸之,并育而不相害者,惟圣人一毫无私欲,神安气平,而极于精通,无一物不得其所,圣人安平泰,...
《老子》12_01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五色’,青赤白黑黄也。‘令’,力征反。‘盲’,陌庚反。”
《老子》54_03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脩’,一作‘修’。”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7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敦煌本‘淡’作‘惔’,无‘乎其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12_04_校笺_0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正义引:‘五味令人口臭。’”
《老子》54_06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作“邦”说是也。唯古棣谓首先指出“作‘國’乃汉人避刘邦讳所改”者是明人焦竑,其实,最早发现这一点的是吴澄(见上引文)。古棣误也。又:“丰”,河上公注、唐玄宗疏为“豐厚”,成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