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6_03_校笺_03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凡物’,‘凡’本作‘夫’。”
《老子》18_01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大道廢,有仁義焉’,《音辩》云:‘四句下俱有焉字。’‘廢’,毁也。‘仁’者爱之理,‘義’者事之宜。”
《老子》72_02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无狭其所居’,陆、王弼‘狹’作‘狎’,户甲切。《广韵》‘狹’音峡。纂微‘狹’作‘狎’。司马‘居’作‘安’。”
《老子》25_06_校笺_09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吾所以字之曰道者,取其可言之称最大也。责其字定之所由,则系于大。夫有系则必有分,有分则失其极矣,故曰‘强為之名曰大’。”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10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《韩非子·喻老》曰:‘邦者,人君之輜重也。··主父萬乘之主,而以身輕於天下。无势之谓輕,离位之谓躁,是以生幽而死。故曰:輕則失臣,躁則失君。主父之谓也。’据《韩非子》...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生之’,御注作‘生也’,众本作‘之生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78_06_校笺_11_范应元
范应元云:''聖人言'绝句。社稷者,古者建邦立國,左社(土神)右稷(谷神)。社者,五土之神也;稷者,祈穀之所也。民以食為天,故有國必先社稷,而王者乃社稷之主也。受國之垢者,謂自行谦下...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將欲除强梁、去暴乱,当以此四者(即‘張之’、‘强之’、‘興之’、‘與之’)。因物之性,令其自戮,不假刑为大,以除將物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03_陈景元
陈景元云:“‘乘乘’,王弼作‘儡儡’,一本作‘魁魁’。”
《老子》39_06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毋已”。帛书本為是。河上公注中有“不可但欲清明无已时”语,可知河上公本原作“无已”。“无”则是“毋”的假借字。“毋”,副词,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韩非...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当作“天下之物”,马叙伦说是。唯谓“天下之物生於有,有生於无”为《淮南子》语羼入者则谬也,帛书本则有此语,当为《老子》原文。 又,蒋锡昌云:“‘有’,即‘有名’,‘无’即‘...
《老子》50_05_校笺_09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《老子》此言,所以戒人君宜寡欲以全其生也。《吕氏春秋·本生篇》云:‘贵富而不知道,适足以为患。不如贫贱;贫贱之致物也难,虽欲过之,奚由?出则以车,入则以辇,务以自佚,命...
《老子》15_04_校笺_14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范與景福句中有‘兮’、‘其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范谓‘而’字王弼同古本,则王本脱‘而’字。王注‘晦以理物则得明’一句,恐系预為下文‘濁以静物’二句作解,未必《老子》经有此一句。盖因此二句经文,纯用比喻,故王弼先加一句...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14_吕吉甫
吕吉甫云:“听之不闻名曰希,言而知其所以言,则言出於不言,而听之不闻矣,故曰‘希言’。希言者,以道言也,故曰‘自然’。”
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吾得執而殺之,孰敢’,古本作‘吾得而殺之,孰敢也’。一‘得’作‘豈’。”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0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五九引‘策’作‘筭’。”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18_毕沅
毕沅云:“两‘不處’河上公作‘弗居’,聚珍板王弼注本作‘功成而弗居’,校云:《永乐大典》无‘而’字,‘弗’作‘不’。沅按: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‘不’。‘不’字為是。”
《老子》30_03_校笺_04_纪昀
纪昀云:“《永乐大典》‘有’作‘者’,有‘矣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9_09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据帛书甲本看来,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渾心”。“渾其心”乃“渾心”注文窜入。“渾渾”或“渾渾焉”,乃后人因与上文“翕翕”(或“歙歙”等)或“翕翕焉”(或“歙歙焉”等)為对所改《...
《老子》50_11_校笺_06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诸王本皆作‘地’,不作‘也’,刘所据为误本。诸王本惟浙江书局据华亭张氏原本,作‘死也’,‘死也’无义。诸石本、诸写本,均同此石(景龙碑),惟遂州本‘何’作‘其’。范本‘...
《老子》67_12_校笺_06_古棣
古棣云:“作‘門’,与‘先’为韵,作‘死矣’則失韵。故从傅奕本、范应元本。”
《老子》23_0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天地尚不能久’,五注‘尚’下有‘且’字,叶‘尚’上有‘且’。‘而况於人乎’,邵无‘於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2_02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无狎其所居,无猒其所生’,古本。‘狎’,戏玩也。‘猒’,如‘天厭之’之‘厭’,弃绝也。”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聖(简作圣)”假作“聲(简作声)”(上古二字皆为书纽耕部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正。乙本“聖(简作圣)”省作“职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正。想尔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敦煌丁...
《老子》04_02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深乎’,御注作‘淵似’,河上作‘淵乎似’,王弼作‘淵兮似’。”
《老子》14_05_校笺_0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傅本‘一’下有‘一者’二字,《文选·头陀寺碑文》注引同。又,庆阳、磻溪二本作‘故復混而為一。”
《老子》58_0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,帛书乙本同此,唯“其”作“亓”。景龙碑本“孰”假作“熟”,谓“熟知其極”。其他诸本皆同帛书乙本。
《老子》59_03_校笺_02_成玄英
顾本成玄英疏云:“‘天’,自然也。‘式’,法也。‘莫若’犹无过也。言上合天道,下化黎民,元者无过,用无为至(之)法也。叹此无为之法,独能自利,利他。用之治身,则制伏魔试;用之治国,...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相去何若’,王弼或作‘若何’,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