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59_03_校笺_02_成玄英

顾本成玄英疏云:“‘天’,自然也。‘式’,法也。‘莫若’犹无过也。言上合天道,下化黎民,元者无过,用无为至(之)法也。叹此无为之法,独能自利,利他。用之治身,则制伏魔试;用之治国,...
05314
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05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相去何若’,王弼或作‘若何’,非。”
0536
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13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注引晋灼曰:‘老子曰:善閉者无關楗。’严君平曰:‘折關破楗,使奸者自止。’晋、严所见本皆作‘楗’,与王本同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‘鍵’,《说山训...
0538

《老子》34_06_校笺_05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(知常)、葛、苏无‘是以····’一句。”水海按:葛玄序文本、苏辙本仅有此句“是以聖人”四字,而无后半句“能成其大也”五字。张氏之说有误。
05311
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19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此以‘魚’喻君,以‘淵’喻道。意謂魚离於水则死,君离於道则败。因近取譬,以言为人君者,不可须臾與道相失也。”
0539

《老子》67_03_校笺_13_王安石

王安石云:“夫道之大,则不可以名,故似不肖。小则可以名,故若肖。故曰:‘若肖,久矣其細也夫’。”
05313

《老子》68_03_校笺_02_水海

水海按:当以此句末断句,以此句作为上面四句的总结。上四句四“善”字,三句言用兵,謂用兵者不以武力怒气勝人,不以争斗克敵;一句言用人,謂用人者当谦卑处下,抑己举人;最后总之,謂“不武...
0539
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15_吴澄

吴澄云:“听之不闻曰希。希言,无言也。得道者忘言,因其自然而已。”
05315
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05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景福本亦作‘溪’,景龙本作‘蹊’,敦煌本作‘奚’,下并同。”
0536

《老子》30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於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二句。今从乙本。景龙本“佐作“作”,“主”后有“者”字,“强”后无“於”字,謂“以道作人主者,不以兵强天下”。宋刊河上公本...
05311

《老子》32_05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古棣说是也。《老子》故书当作“人莫之令”。其中之“人”,河上公古本(即王羲之书河上公本)即如此,唐本多有作“人”者(笔者亲见至少十二种),即上承河上公古本,并非避唐皇帝李世...
05313
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语,帛书甲本无“而”字,作“死不忘者,壽也”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景福本、《意林》本、《治要》本、室町旧钞本、《中都四子》本“忘”皆作“妄”,无“也”字,謂“死而不妄者,壽”。...
05314

《老子》54_02_校笺_09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王本‘子孫以祭祀不輟’,帛书甲、乙本并作‘不絶’,与《韩非子·解老》合,今据改正。而《韩非子·喻老》所引,又作‘不輟’,二字义通,盖可并行。”
0538
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09_高明

高明云:“第四句帛书甲、乙本‘將欲奪之,必固(当为‘古’,为‘姑’之假)予之’,今本‘予’字作‘與’。虽‘與’、‘予’二字义同,兹因前文假‘與’字为‘舉’,此当从帛书作‘予’字为是...
0539
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跂’,去智切,举踵也。‘跨’,枯化切,越也。立而跂欲高于人也,然岂可久立邪?行而跨欲越于人也,然岂可久行邪?跂也跨也,以譬人之好高争先,所立所行不正,不可以长久也。”
0535

《老子》39_14_校笺_09_宋徽宗

宋徽宗云:“賤者,貴之所恃以为固;下者,高之所自起。世之人睹其末,而圣人探其本,世之人见其成,而圣人察其微,故常得一也。孤、寡、不穀,名之賤者也,而侯王以為稱,知所本而已。侯王所以...
0535
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故无棄人’,叶‘故’作‘而’。”
05312

《老子》77_07_校笺_10_吴澄

吴澄注云:“有道之君,贵為天子,富有四海,而不自有其富贵;菲饮食,恶衣服,卑宫室,為天下惜财而不苟费;制田里,教树艺,薄税敛,使民家给人足。是以己之有餘而奉天下也。”水海按:此言只...
0536

《老子》04_04_校笺_10_吴澄

吴澄注云:“‘湛’,澄寂之意。道之体虚,故其存于此也。‘似或存’,而非实有一物存于此也。此一句言道之体虚也。”
05311
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政善’,河上作‘正善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及刘惟永《道德真经集义》引河上公本经文并作“政”,宋刊河上公本则作“正”。
05312

《老子》33_03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勝人者,有力’,五注、叶、清源无‘有’字。”
05310
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道□□□□□□□”,“道”后损掩“氾呵其可左右也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唯校“氾”为“汛”,为误,见下;乙本作“道渢呵亓可左右也”,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...
0538

《老子》22_05_校笺_09_宋常星

宋常星云:“聖人不自是者,因物之是而是之,因事之是而是之,因理之是而是之,因道之是而是之,其是之所以然者,合于道,合于德,合于理,合于性,合于天,合于人。”
0538

《老子》39_13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“謂(简作谓)”借为“胃”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物部),“胃”后损缺一字,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补为“曰”;“穀”,简作“橐”。帛书乙本同此句,唯“謂(简作谓)”借作“胃...
0536

《老子》26_04_校笺_07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如之何’,河上公、王弼并作‘奈何’。”
0538
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11_陶绍学

陶绍学云:“吴澄作‘至譽无譽’,义似可通,但不知何据。”
05313

《老子》42_10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我□以為學父”,损掩“將(简作将)”字,“學”即“斅”的省文。乙本作“吾將以□□父”,损掩“為學”二字。两本合校,得此句。敦煌己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“斅父”作“學...
05313

《老子》06_01_校笺_15_水海

水海按:当作“浴神”。后汉陈相边韶《老子铭》引作“浴神”,正与陆德明所见河上公本作“浴神”同。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浴神”。是知汉代本作“浴神”而不作“谷神”。河上公注:“浴者,养也。...
0539
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知人者,知也。···’古本每句下有‘也’字,文意雍容;世本并无‘也’字,至‘不失其所者久’;若无‘也’字,则文意不足,今依古本。”
05312

《老子》34_06_校笺_06_纪昀

纪昀云:“按:《永乐大典》有‘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’九字。”
053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