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02_李约
李约云:“‘人法地地,法天天,法道道,法自然。’地体静载而生物,法之者令与地同,同地,故云‘地地’也。天德广覆而无私,法之者令与天同,同天,故云‘天天’也。道性忘功,法之者令与道同...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当作“天下之物”,马叙伦说是。唯谓“天下之物生於有,有生於无”为《淮南子》语羼入者则谬也,帛书本则有此语,当为《老子》原文。 又,蒋锡昌云:“‘有’,即‘有名’,‘无’即‘...
《老子》04_02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淵兮’,河上、陆‘兮作乎’。”
《老子》50_04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并重“生”字,是也。下文“以其生生”即承此句“生生”而言。今帛书本作“而民生生”,正与傅、范、《韩非子》合。或云“有两‘生’字,分属上下句...
《老子》13_07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馆本、罗卷、易州、臧疏及《列子·天瑞篇》张湛注引并无‘者’字。馆本、罗卷、易州‘為吾’作‘為我’。《弘明集》七《释慧通驳顾欢夷夏论》引‘身’下有‘也’字。《广弘明集》十...
《老子》15_12_校笺_14_苏辙
苏辙云:“枯槁之士,以定灭性,则安而不复生。今知灭性之非道也,则動之;動之而徐自生矣。《周易》曰:‘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’今所谓動者,亦若是耳。”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‘私’本作‘思’,唐王真《论兵要义述》、强思齐本、陈象古本、元大德三年陕西宝鸡县《磻溪宫道德经幢》‘私’均作‘思’,此其证也。惟《庄子·山木篇》语同此石(作‘私’)...
《老子》03_05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想尔本作“靈”,当為“虚”字之误,饶宗颐已校改。“虚”、“空”虽可通假,但《老子》原字作“虚”,马叙伦校改為“空”,非是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‘虚其心’,除嗜欲,去煩亂。‘...
《老子》31_01_校笺_08_卢文弨
卢文弨云:“佳者,以為嘉美而憙悦之也。刑可為祥,兵不可為佳。佳兵之人,是天下之至不祥人也。下云:‘兵者,不祥之器。’古之所谓兵者,弓矢戟剑之属,是器也。后人因亦名执此器者為兵,《春...
《老子》05_04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掘’,求物反。河上本作‘屈’,屈竭也。顾作‘掘’,云:‘犹竭也。’‘動而愈出’,愈,羊主反,又羊朱反。”水海按:今查河上公诸本皆无“屈竭也”三字注文。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19_水海
水海按:“龍(寵)之為下也”则为《老子》原文。王弼、傅奕诸本作“寵為下”,则省去句中助词也。本句的意思是宠荣是下等的。“為”,动词,是;“下”,即卑下之义。“龍(寵)、辱”相辅相成...
《老子》70_05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則我者貴’。”水海按:今道藏王弼本、张之象刊王弼本注云:“唯深,故知之者希也。知我益希,我亦无匹,故曰‘知我者希,則我者貴’也。”此王本则作“則我者貴”。然...
《老子》23_07_校笺_06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失,累多也。累多則失,故曰‘失’也。行失則与失同体,故曰‘同於失’也。”(此注陶鸿庆云:“此当云:‘失,累也。多則累,故曰失也。行累則与失同体,故曰同於失也。’‘累’,...
《老子》77_07_校笺_09_唐太宗
唐太宗疏云:“老子疾时不能同天道,下济以恤於人,光大其德,故举天道以劝云,谁能同天之道,損其有餘,以赒奉不足者乎?唯有道之君,乃能然尔。”
《老子》28_1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想尔本“夫”作“是以”,“割”作“割”,谓“是以大制无割”。景龙本、敦煌丁本、(唐)李荣本“夫”作“是以”,谓“是以大制无割”。遂州本无“夫”...
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08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作‘慈以戰則勝’,《韩非子·解老》作‘慈於戰則勝’。‘陳’,依义当作‘敶’字。”水海按:譣今存王弼注云:“夫慈以陳則勝,以守則固,故能勇也;”又注:“相慜而不...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13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注引晋灼曰:‘老子曰:善閉者无關楗。’严君平曰:‘折關破楗,使奸者自止。’晋、严所见本皆作‘楗’,与王本同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‘鍵’,《说山训...
《老子》04_02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深乎’,御注作‘淵似’,河上作‘淵乎似’,王弼作‘淵兮似’。”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03_陈景元
陈景元云:“‘惵惵’,忧勤貌,又不停貌。河上公本作‘怵怵’,王弼本作‘歙歙’。”水海按:今譣诸种河上公本及河上公注文,皆作“怵怵”。
《老子》32_09_校笺_07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之於’,御注、景福、英伦三本作‘之與’,敦煌、景龙二本均作‘與’。”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民’,‘治’,河上本又作‘活’。”水海按:今存诸种河上公本以及河上公注文皆作“治”,无作“活”者。可知陆德明于唐代尚见到一河上公古本作“活”的。
《老子》55_09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本章从开头到“心使氣曰强”,文意并未完整,当应有下三句“物壯則老,謂之不道,不道蚤已”三句,作为概括总结,而抽象出盛极必衰(即由“物壯則老”表达)的法則以诫世。查《经典释文...
《老子》14_05_校笺_0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傅本‘一’下有‘一者’二字,《文选·头陀寺碑文》注引同。又,庆阳、磻溪二本作‘故復混而為一。”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相去何若’,王弼或作‘若何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81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,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除赵孟頫本之外,其他诸本“人”前有“聖(简作圣)”字,“弗”作“不”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遂州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...
《老子》67_03_校笺_13_王安石
王安石云:“夫道之大,则不可以名,故似不肖。小则可以名,故若肖。故曰:‘若肖,久矣其細也夫’。”
《老子》67_11_校笺_0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‘捨其後且先’句,‘捨’作‘舍’,馆本作‘赦’。”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15_吴澄
吴澄云:“听之不闻曰希。希言,无言也。得道者忘言,因其自然而已。”
《老子》41_14_校笺_03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敦煌本‘貸’作‘始’。”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05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福本亦作‘溪’,景龙本作‘蹊’,敦煌本作‘奚’,下并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