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46_05_校笺_12_陆希声
陆希声云:“无道之君,毒痛天下,原其所以,其恶有三:心见可欲,非理而求,故罪莫大焉;求而不已,必害於人,故禍莫大焉;欲而必得,其心俞炽,故咎莫重焉。”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10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按‘辱’者,《仪礼·士昏礼》注:‘以白造缁曰辱。’即此‘辱’字之义。···盖‘以白造缁’,除去污辱之迹,故曰‘辱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13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强本成疏引经文云:‘是以聖人常善救人,而无棄人;常善救物,而无棄物。’则成本二‘故’字均作‘而’。按:四十九章‘聖人无常心,以百姓心为心;善者吾善之;不善者,吾亦善之;...
《老子》47_01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磻溪作‘不出户,知天下’。柰卷无‘可’字。譣弼注曰:‘故不出户闚牖而可知也。’是王两句皆有‘可’字。《韩诗外传》三曰:‘昔者,不出户,而知天下,不窥牖,而见天道。’盖本...
《老子》02_02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皆知善之為善’,达真、清源上并有‘天下’字。‘斯不善已’,苏‘已’作‘矣’。”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03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敦煌乙、敦煌丙三本,均无‘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06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敦煌本‘貴’下有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07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人能强力行善,则为有意于道,道亦有意于人。”
《老子》67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全损,帛书乙本“慈”假作“兹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作“慈”,其他文字全同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本。严遵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林希逸本、释德清本、薛蕙本、张之象本及《韩...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大國又宜主静,譬之天下之牲,牝常以静勝牡之动也,惟静而无為可以应动,惟谦而居下可以得众。上文‘下’字并上声。”
《老子》09_05_校笺_07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御注、景福三本均作‘功成、名遂、身退’,景福本‘道’下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0_07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如春登臺’,司马、五注、叶、邵并作‘如春登臺’。”水海按:司马光本、邵若愚本等本作“如登春臺”,彭氏谓作“如春登臺”,当为笔误,今据改。马叙伦引以误传误。
《老子》59_04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宋河上、柰卷、易州、白‘克’作‘剋’。汪一鸾本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注引亦作‘剋’。馆本无‘莫’上‘則’字。按:‘克’当作‘勊’,今通作‘剋’。《说文》:‘勊,尤剧也。’‘...
《老子》30_06_校笺_04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此句甲、乙本皆作‘果而毋得已居’,傅奕本、通行本、河上公本皆无‘居’字。疑‘居’为衍文,今删。”
《老子》41_05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王弼、孙登、阮咸同古本,河上公本无‘曰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9_04_校笺_10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并作‘也’字,是已。今据改。此数句,谓人君好恶不形于外也。德者,得也。德乃借字,本字当作息。《说文》:‘惪,外得于人,内得于己也。’此承上文而言群下之善与不...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聖、知本欲以利民,而其末必至害民。盖聖、知之迹彰,则寝失无為之化也。上失无為,则下多妄作,民遭其害。故絶其世俗之所谓聖、知之事,则民百倍其利矣。”
《老子》48_03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又損之’,河上、王弼无‘之’字。”按:宋刊河上公本“又損”后无“之”字,而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号、S三九二六号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“又損”后有“之”字。
《老子》31_03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本作“有欲者”不误也,“欲”当為本字。帛书甲、乙本前经文亦有“有欲者”(见《道篇》)。况且帛书甲、乙本前文尚有“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嗷”(见《道篇》),而通行本第一章亦有...
《老子》01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玄之有玄,衆眇之□”,“又”假作“有”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之部),“門(简作门)”字损掩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《甲、乙本释文》和复旦本及高明本皆校“眇”为“妙...
《老子》03_05_校笺_08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虚心者,譬如不自見,不自是,不自伐,不自矜。所以聖人之心,虚靈明妙,荡荡空空,不曾有一物所系。少有纤毫尘垢,即為魔境,便不是虚心之妙矣。实腹者,譬如神清气足,理备道全。...
《老子》41_11_校笺_02_顾广圻
顾广圻云:“‘大音希聲’,傅本‘希’作‘稀’,按:同字也。”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14_高亨
高亨云:“马叙伦曰:‘悠本字疑当作。’亨按:马说是也。《说文》:‘,嗼也。’嗼为不言或无声之义,单言‘’亦然。古书恒以‘寂’字为之,‘寂’正字作‘宗’。《说文》:‘宗,无人声。’重...
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07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二本作‘以陳則政’。”水海按:譣今存遂州碑本作“以陳則止”,武内义雄則失之也。
《老子》30_03_校笺_08_罗振
罗振云:“景龙、御注、敦煌、景福诸本,均作‘故善者果而已’,广明本作‘善者果而已矣’。”
《老子》64_01_校笺_02_顾广圻
顾广圻云:“‘其安易持也,其未兆易謀也’,《德经》皆无两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窈冥,中有精’,顾欢与此同。御注作‘窈兮冥,其中有精’。河上、王弼作‘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’。”
《老子》78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'以其无□易□□',损掩'以'和'之也'三字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无句首'以'字,句末'也'作'矣',谓'其无以易之矣'。宋刊河上公本、道藏王弼本、武英殿刊王弼本、熊刻...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“善數”,正与严遵、王弼、傅奕等古本合。“數”,計算。《说文》:“數,計也。”因“數”与“計”义同,故河上公等本作“計”,但《老子》故本作“數”。又,帛书甲本...
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12_胡寄窗
胡寄窗云:“寡欲的具体表现是‘知足’。老子学派把知足看得非常重要,以为知足可以决定人们的荣辱、生存、禍福。……不仅如此,他们并将知足作为从主观上分辨贫富的标准。如知足,则虽客观财富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