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15_王弼
王弼注:“天下之所归会者也。静而不求,物自归之也。”
《老子》62_06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吕等作‘不如坐進此道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20_吴怡
吴怡云:“懒懒散散,好像没有一个目标。然而‘若无所歸’,只是表面上没有浅薄的目标,因为一般人的目标,只是求名求利;而修道之士,以道为歸。可是道是永恒的、广大的,因此好像没有一定的歸...
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有一即有二,有二即有三,有三即有萬,至是巧历不能得其穷焉。老子一、二、三,只是以三数字表示道生萬物,愈生愈多之义。如必以一、二、三为天地人;或以一为太极,二为天地,三为...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12_苏辙
苏辙云:“未尝與之而遽奪,则势有所不极,理有所不足。势不极则取之难,理不足则物不服。然此极於用智也,與管仲孙武何异?”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我无事,民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”,前句损掩“自富”二字,并无“而”字,后句全损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马叙伦《老子覈定文》则校“我”为“上”。景龙本无两“而”字,...
《老子》10_07_校笺_03_薛蕙
薛蕙云:“‘生之,畜之’,一无此二句。”
《老子》48_01_校笺_05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二十章王注:‘下篇為學者日益,為道者日損;’系引此章经文,可证王本二‘日’上亦有‘者’字,当据补正。”
《老子》80_01_校笺_08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使有什伯之器’,敦煌辛本作‘使民有什伯之器’,庚本作‘使人有仟伯人之器’。”水海按:今见敦煌庚本后句作“使有阡陌人之器而不用”。罗失校也。
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絶仁棄义,民復孝慈’,《晋书·李充学箴》引‘民’作‘家’。” 又,河上公注云:“絶仁之见恩惠,棄義之尚华言。‘民復孝慈’,德化淳也。”
《老子》31_08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樂’,五教反,又音洛。”
《老子》38_09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易州、馆本、磻溪、寇、张之象无‘也’字。《治要》引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8_09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,帛书乙本“眺”作“眺”,《乙本释文》、复旦大学哲学系《老子注释》、许抗生《帛书老子注译》、高明《帛书老子校注》、尹振环《帛书老子释析》皆校为“耀”或“燿”。“...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脱“衆(简作众)”后“人”字,乙本“衆(简作众)”下有“人”字,可知此为误脱。乙本“惡(简作恶)”,假作“亞(简作亚)”(上古二字皆为影母铎部,则为同音假借),《乙...
《老子》80_05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甘其食’,古本上有‘至治之極民各’六字。‘安其俗’,‘俗’一作‘居’。‘樂其業’,‘業’一作‘俗’。”按:焦氏《老子翼》卷六引经文作“安其居,樂其俗”。其书卷八《考异》...
《老子》25_01_校笺_13_古棣
古棣云:“‘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’,是说有这么一个混融一体的东西,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着。这个东西,当然指的是道。‘混成’和《列子·天瑞篇》的‘渾沦’以及其他书中的‘渾沌’、‘混沌’...
《老子》66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天下樂隼而弗猒也,非以亓无諍與”,前句无“皆”字,“推”假作“隼”(上古“推”【dzuei】為从纽微部,“隼”【siwen】為心纽文部,因微部【ei】和文部【en】,主要元音...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11_高明
高明云:“乙本保存完好,唯假‘命’為‘名’。与今本勘校,王弼、河上诸本均与帛书相同。按:‘不為主’与‘不知主’虽一字之差,意义迥然不同。从经义分析,‘不為主’谓至道寥廓,萬物歸之,...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13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《庄子·天下篇》述老子之道曰:‘人皆求福,己独曲全。曰:苟免于咎。’是‘曲’者,即‘苟免于咎’之谊。盖唯能苟免于咎,方能全身而远祸也。‘曲則全’一语,為古之遗训,而老...
《老子》43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五是以知无為□□益也”,“五”為“吾”的假借(上古二字皆為疑纽鱼部),“之有”二字损缺,据王弼本、傅奕本校补;帛书乙本作“吾是以□□□□□□也”,只残留“吾是以”...
《老子》25_08_校笺_06_吴承志
吴承志云:“据《说文·大部》:‘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,故大象人形。’许氏所据古本‘王’作‘人’。证以下文‘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’,作‘人’是矣。‘人’古文作‘三’,是以读者或误...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13_苏辙
苏辙注云:“言出於自然,則简而中,非其自然而强言之,則烦而非信矣。故曰:‘道之出口,淡乎其无味,视之不足见,听之不足闻,用之不可既。’此所谓希言矣。”
《老子》77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,帛书乙本同此,惟“有”假作“又”。《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又’,通行本作‘恃’。按《老子》书中再三言‘生而弗有,為而弗恃’;此疑误。”按:“為而弗有”與“為而...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託(今简作托)”作“迈”(為“託”的异体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正為“託(今简作托)”;乙本作“若可以橐天下□”,“託”假作“橐”(上古二字皆為透纽铎部),“矣”字损掩...
《老子》59_05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則’字,河上公、《韩非》同古本。”水海按:今宋刊河上公本、道藏河上公本无“則”字。譣河上公注:“莫知己德有極,則可以有國,为民致福;”知河上公当有“則”字。查敦煌唐写...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奥’,《说文》:‘(奥),宛也,室之西南隅。’夏竦《古文四声韵》卷四出‘奥’、‘懊’、‘墺’、‘噢’四字,下三字均引古《老子》,惟‘奥’字下无,疑古本‘奥’字有偏旁。...
《老子》57_02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‘以奇’误作‘以其’。”
《老子》14_01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范‘夷’作‘幾’。范谓孙登、王弼同古本。傅奕云:‘幾者,幽而无象也。’是王、傅二本并作‘幾’。依义作‘幾’為长。《说文》:‘幾,微也。从丝。丝,微也。’‘幽’亦从丝从火...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常善救物,故物无棄物,是謂襲明’,古本。严遵同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42_05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所惡’,惡,乌路反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