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65_04_校笺_08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‘德’字,李荣注、成玄英疏,皆同帛书本作‘德’,他本皆同傅奕作‘福’。如按:‘福’、‘德’义可通。《礼记·哀公问》:‘百姓之德也’,注:‘犹福也。’……这可能是古本‘德...
0337

《老子》57_08_校笺_02_张煦

张煦云:“《御览》七六引作‘聖人之言云’。”
0375

《老子》14_03_校笺_08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‘搏’,王本作‘搏’,遂州本、敦煌本均误作‘博’。易、马之说是也。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‘是故視之不見其形,聽之不聞其声,循之不得其身;无形而有形生焉,无声而五音鸣焉,无...
0288

《老子》18_04_校笺_09_许抗生

许抗生云:“邦,甲本作‘邦’,乙本作‘國’。今从甲本。昏亂,甲本作‘亂’,乙本作‘亂’,疑即为‘悶’字,悶为‘閔’之借字。閔即借为‘潣’字。潣,浊也。傅奕本、通行本皆作‘昏亂’。”
04215

《老子》46_04_校笺_02_韩非子

《韩非子·喻老》云:“智伯兼范、中行而攻赵不已,韩、魏反之,军败晋阳,身死高梁之东。遂卒被分,漆其首以为婆器。故曰:‘禍莫大於不知足’。”
04312

《老子》14_09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是謂无狀之狀,无物之象’,古本。《淮南子》、扬雄、傅奕同古本。”
04114

《老子》02_02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“天下”二字,当为衍文。帛书甲、乙本皆无。 又,王弼注云:“美者,人心之所进乐也;惡者,人心之所惡疾也。美惡犹喜怒也,善不善犹是非也。喜怒同根,是非同门,故不可得而偏举也。...
0397
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13_古棣

古棣云:“作‘谿’為是。《说文》:‘谿,··从谷,奚声。’《尔雅·释水》李注:‘水出于山,入于川,曰谿。’‘谿’字从谷,与山谷有关。余曾目睹鲁南暴雨之后发山水的情状,从山上直泄而下...
02511

《老子》53_05_校笺_10_陈奇猷

陈奇猷云:“此文此义,盖谓饰巧诈则知用锦繡文采以欺诈他人。以服饰言,则衣锦繡。”
0538
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憃憃呵鬻□□□”,“呵”为“兮”的时译,今复原;损缺“人昭昭”三字,帛书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“惷憃”作“湷涛”,“兮”时译为“呵”,今复原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...
05212

《老子》45_07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敦煌己本作“正”而不作“政”,武内义雄误校云“作政”。张舜徽说经文有“可以”二字,是也。又,“正”,实为标准的意思。黄生《字诂》云:“予考正之為字本训射的,文从一、从止。射...
0506
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涣呵其若淩澤”,“兮”字时译為“呵”;乙本同甲本。想尔本“涣”作“散”,无“兮”字,无“其”字,“淩”作“冰”,“冰”后有“將”,“澤”作“汐”,谓“散若冰將汋”...
0328

《老子》70_06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被’,音备。‘褐’,户葛反。”
0507
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高明说是也。“若”,如果之义,此句为假设句,为下句提问作辅垫,故“若”字不可无。“且”,将,将近,接近。裴学海《古书虚字集释》卷八:“且,犹几也,将也,近也。”王引之《经传...
0576
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05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等无‘一者’二字及两‘之’字。”
04710
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02_成玄英

成玄英云:“河上本作‘復’,诸家作‘備’。‘備’,防也。衆人執滞有為不能忘學,故執學者以防众生之祸患也。”(顾本成疏)。水海按:卷子成疏云:“‘復’,河上作‘備’。”察今存河上本则...
03912

《老子》66_04_校笺_08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欲令众生在己之先,所以退身居物之後。故经云:一切未得道,我常不有望前,则处下而反高。此则守退而翻进。”
0436
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3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赵无‘者’字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曰:‘自見之謂明,自勝之謂强;’不见今本,疑即此文‘自知者明,自勝者强’也。上文曰‘不自見故明,自見者不明’;下文曰‘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’...
05210
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03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侯王无以為貞而貴高,將恐蹙’,五注无‘為’字;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并无‘為貞而’三字;程‘貞’上有‘天下’字,无‘而貴高’三字。按:《广韵》:‘蹶,失脚也,僵也,亦作...
03611

《老子》45_06_校笺_02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‘静’与‘瀞’字同,《楚辞》‘收潦而水清’,注作‘瀞’。《说文》:‘瀞,从水静声。’”
04110
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3_顾欢

顾欢云:“此中古也。云去道渐远,封言著相其德,可见親爱生,上则親信于下,下则称譽于上,其功可言,则康歌载路。”
04812

《老子》70_03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老子言论的主旨即宣传自然无为之道。吕吉甫说:“无为而自然者,言之宗也。”
05012
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08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美之與惡,相去何若’,各本及孙盛《老子疑问反讯》引并作‘善之與惡,相去何若’。作‘美’是也。”
03010
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7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各本作‘死而不亡者壽’,他书引此‘亡’字或作‘妄’,皆非原意。帛书甲、乙本作‘忘’,是也。今据改。”
0995

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07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五九引‘偷’作‘渝’。”
0305

《老子》15_09_校笺_11_许抗生

许抗生云:“涛,甲、乙本皆作‘涛’,傅奕本、通行本作‘混’,河上公本作‘渾’。湷亦有混义。《说文》:‘憃,乱也。’涛即有水乱之意。马叙伦说:‘混当作溷。’《说文》:‘溷,混也。’形...
0456

《老子》80_05_校笺_06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治要》引作‘美其衣’。”
0286
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14_董思靖

董思靖云:“夫張极必歙,與甚必奪,理之必然。所謂‘必固’云者,犹言物之將歙,必是本来已張,然后歙者随之,此消息盈虚相因之理也,其机虽甚微隐,而理实明者。”
0277

《老子》55_02_校笺_08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王注‘赤子无求无欲,不犯众物,故毒蟲之物,无犯於人也’;是王作‘毒蟲’。顾本成疏‘毒蟲,虺蛇类也’;强本荣注‘是以毒蟲不得流其毒’;则成、荣并作‘毒蟲’。‘蜂蠆虺蛇’当...
0528
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17_许抗生

许抗生云:“‘寵之為下也’,傅奕本、通行本则作‘寵為下’。王弼注:‘為下得寵辱荣患若驚,则不足以乱天下也。’河上公注:‘何謂寵辱?辱為下,得之若驚,失之若驚。’两注其义与帛书同。今...
0297